安徽省阜阳市王店镇小学的教室里,来自盐城工学院伯藜支教团的戚苏婉老师向30余名学生抛出问题:“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谁知道80年前,我们的先辈在做什么?”话音未落,小手齐刷刷举起。这是支教团扎根阜阳支教的第二年,而“8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坐标,成了连接历史与少年的生动纽带。
“他们在打坏人!”“他们在保护我们的家!”孩子们的回答朴素而坚定。戚苏婉微笑着点头,将目光引向黑板上的阜阳抗战故事:“对,80年前,阜阳的叔叔伯伯、哥哥姐姐,有的扛枪打仗,有的送粮支援,就是为了让我们今天能安安稳稳坐在这里。”她指向一幅插图,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你们看,这是当年的战场,如今已建起学校和公园。”
这堂精心设计的“烽火记忆”主题课,源于支教团的初心:“要让孩子们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课程设计阶段,历史课设计者就注意到孩子们对“胜利80周年”的概念可能模糊,因此特别将历史讲解、红色故事与阜阳本地抗战遗迹相结合,让“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种子在课堂生根发芽。
课堂的实践环节,孩子们的想象力与情感如夏日般炽热。画纸上,阜阳非遗剪纸剪出的鲜红五角星熠熠生辉——那是胜利的象征,也是80年未褪色的信仰。他们折出展翅的和平鸽,红手印如朵朵小花点缀角落。画里洋溢着当下的“生活气”:乒乓球在球台上“跳跃”,一碗阜阳特色格拉条旁标注着“英雄一定要尝尝”。
图为学生展示制作的抗战主题的作品 戚苏婉/摄
最动人的是孩子们写给80年前英雄的信。稚嫩的字迹承载着沉甸甸的心意:“谢谢你们挡住了敌人,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我们会记得你们,我会好好学习,珍惜和平。”他们将信笺轻轻粘在画旁,纸上的五角星与信中的承诺交相辉映。
支教团指导老师朱倩晨和课程设计者戚苏婉看着这些作品,深有感触。“80年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戚苏婉说,“课程是为了让孩子们懂得,英雄守护的土地,就是他们此刻脚下的这片;英雄期盼的和平,正是他们拥有的每一天。”朱倩晨老师强调:“硝烟已经散尽,但历史不能遗忘。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用奋斗告慰先烈。”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纸笔间的创作与铭记,将家国情怀厚植于少年心田,让和平的信念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中,更加深刻而恒久。(撰稿:伯藜支教团戚苏婉 摄影:戚苏婉/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