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蒋寅 张宇婷)近日,上海电力大学“黔新茶香”团队奔赴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缘于张宇婷队长的家乡情,这位来自大河镇的队员,家中三代种茶,祖辈传下的茶苗不仅扎根土壤,更在她心中种下为家乡茶产业做实事的种子。于是,团队循着茶叶脉络,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科技助力、文化传播等形式,用脚步丈量茶乡,开启了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调研。
▲图为实践队合照
茶山问茶情 政企寻良策
“调研要服务产业,就得扎进基层。”团队秉持这一信念开展系统调研。队员们顶着烈日穿梭茶园,一边帮茶农采茶一边提问,耐心倾听茶农在种植、销售过程中的困惑与期盼。
团队还对接三都水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大河镇人民政府等单位,与负责人座谈,深入了解茶叶种植政策、产业链规划及品牌建设等情况。
同时走访高山雾茗生态茶叶基地、大永衡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当地企业,察看加工仓储设施,探讨收购标准、工艺及销路。通过交流研讨,摸清茶叶全流程,捕捉产业链痛点与机遇。
▲图为实践队一边帮助采茶一边调研茶产业
▲图为实践队前往炒茶厂调研
盛夏送清凉 青春助茶农
调研中,队员们见盛夏茶园多是老人孩子忙碌,感概“大热天从早忙到晚,太不容易了。”当即决定办实事,减轻茶农负担。
团队采购西瓜、矿泉水送到采茶现场。清甜西瓜递到老人手中,清凉矿泉水送到孩子嘴边,茶园里满是欢声笑语“这些娃娃比自家孙辈还贴心。”茶农刘兰邦的夸赞温暖着成员们的内心。
“光送物资还不够,得帮着采茶。”在张宇婷队长的倡议下,全体队员学习采摘技巧,很快上手。烈日晒红脸颊,汗水浸透衣衫,看着竹篓渐满,大家干劲十足。每天收工后,还会帮茶农把沉甸甸的茶叶背去售卖,分担辛劳。十几天劳作,队员与茶农结下情谊。“大学生不娇气,干活不比我们差。”茶农的认可,是队员们最珍贵的收获。
▲图为实践队给茶农送清凉补给品
▲图为实践队帮茶农背茶叶到炒茶厂卖直播搭桥梁 科技赋新能
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黔新茶香”团队积极投身其中,为大河镇的茶叶销售贡献力量。
针对销路单一,队员们发挥新媒体优势,与茶农合拍“采茶情景剧”。并策划直播带货,从茶园实景到冲泡品鉴,从种植故事到营养价值,队员化身主播,成交量翻倍,让茶香飘向全国。
团队内茶学背景的队员还为茶农开展公益检测茶叶活动,分析茶叶水分、茶多酚等指标,形成报告反馈,让茶叶有了“品质身份证”。并对种植、施肥等环节提出针对性建议,助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实践队直播卖茶叶
废料焕新彩 茶香传文脉
走访炒茶厂时,队员见茶叶废料随意丢弃,提出“废料也有茶香,能变宝。”遂策划茶叶文化活动,让废料焕发新价值。
在红星移民社区、城南移民社区,队员用废料为社区居民开展茶叶香囊、茶叶染布等活动;在高平凤凰实验学校,给孩子们讲茶叶历史、礼仪及产业,还教他们用废料做茶叶香牌,让同学们在体验中感受茶文化魅力。实践队开展茶叶文化体验活动。
“一片茶叶原来有这么多学问!以后我要更了解家乡的茶!”高二王同学的话,让队员深感文化传承之重。活动既利用了废料,又播下茶文化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在红星移民社区开展茶叶文化活动
这个夏天,“黔新茶香”团队用脚步丈量乡村,用智慧助力产业,用真情服务乡亲。在三都茶山,他们收获成果与感动。正如队员刘传鹏所说:“这段经历让我们懂了乡村振兴的意义,更坚定用青春服务基层的决心。”这份茶香里的青春故事,未来将续写新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寅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