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在“天府粮仓”核心区崇州市的广袤田野上,一群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绿色助农行”社会实践团队的学子格外忙碌。他们操纵无人机掠过绿油油的稻田,深入合作社与经理人促膝长谈,运用前沿科技为这片沃土的绿色发展精准“把脉开方”。
一、天空地一体,精准绘制耕地“健康图”
“看,这块田的叶色明显偏黄,可能存在养分不均或轻微病虫害。”团队负责人、资源学院土地资源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钟雨辰同学指着无人机实时回传的高清影像分析道。团队的核心实践之一,便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卫星遥感提供宏观视野,锁定重点区域;无人机搭载专业设备进行低空飞行,获取厘米级高分辨率影像,细致捕捉作物长势、病虫害迹象及田块边界信息;队员则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核查无人机发现的问题点位,并系统采集土壤样本。这些样本随后在实验室接受专业化学分析,测定关键养分含量及潜在污染物指标。
“我们并非简单飞一下无人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队员罗荐解释道,“关键在于将无人机巡田获取的海量空间信息、实地采集的土壤数据,结合卫星影像,利用AI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深度整合分析。” 这项技术成功生成了覆盖崇州市三江街道、大划街道示范区域的首份高精度耕地土壤肥力与潜在污染空间分布图,如同为农田做了一次全面的“CT扫描”,清晰揭示了其健康状况的空间差异,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聆听一线声音:合作社渴望智能决策支持
除了科技手段以外,团队深知“接地气”的重要性。他们专程拜访了崇州市万茂土地股份合作社,与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舒星宇及其他青年骨干进行了深度访谈。
“欢迎农大的人才多多交流!”青年骨干谭俊杰道出了普遍心声。访谈发现,合作社对AI技术应用于耕地管理抱有高度热情,特别期望技术能解决三大痛点:一是对巡田数据(如作物长势、土壤状况)的智能诊断与预警,能直接指出“哪里有问题、可能是什么问题”;二是基于数据分析和农民田间经验,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农事建议,比如“某块田该施什么肥、施多少、何时施”;三是解决土地碎片化,提高机械化农业,从95%向100%全面过渡。“川农的优秀科研人才向我们提供了科研产品方案,很好的解决了我们的应用痛点。我相信在与各位优秀人才的合作下,能助力‘天赋粮仓’更好的发展!”舒星宇老师对川农学子寄予着崇高厚望。
三、科技赋能,助力天府粮仓绿色升级
“本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保障‘天府粮仓’的绿色根基,必须依靠科技赋能与一线需求的紧密结合。”指导老师、资源学院高雪松教授总结道。团队在崇州的实践,不仅是一次前沿技术在农业场景的成功落地应用,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研,精准捕捉了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真实需求与顾虑。
据悉,团队将基于此次实践获取的多维度数据(天空地监测数据、土壤分析数据、访谈问卷信息),运用国际前沿的“压力-缓冲-响应”(PSR)模型进行深度分析,精准识别耕地生态系统风险区域,最终为崇州试点区域量身定制包含土壤改良技术推荐、种植结构优化建议及绿色管理模式的综合性方案,并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提交地方相关部门,推动“AI+绿科技”真正在守护“天府粮仓”的实践中开花结果。他们的探索,为西南粮食主产区走出一条科技支撑的农业绿色转型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川农大智慧。(撰文:梁靖国)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