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2日,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智耘沃土”三下乡实践团深入安徽省巢湖、阜南田间地头,以6天沉浸式实践解码农业现代化转型密码。从无人机飞防到“定制药方”,从亲手除草到观摩田间水肥一体化设备,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土地,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书写着学农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巢湖田垄:科技微光里的农业现实图谱
7月8日,巢湖西宋村MAP试验基地的田垄上,无人机自主作业的轰鸣声揭开实践序幕。这台装载120斤药剂的设备按预设路线精准喷施肥料,十多分钟续航配合备用电池组,实现单日百亩作业效率。“现在无人机是标配,年轻人要会操作更要懂原理。”在农场李老师的现场教学中,队员们身体前倾、眼神里带着思考,全神贯注地投向李老师。之后由队员们一一亲身实践上手操控无人机设备,将课本上“精准农业”的概念转化为指尖的操作逻辑、落到实处。
图为团队成员参加植保无人机设备操作培训。 王亮丁 供图
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里,王农技师的工作日常成为鲜活教材:清晨五点踏露下地,熟记每户农田的“肥瘦”,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农户号码。跟随他走访种粮大户时,现代化曙光与现实壁垒形成鲜明对比——无人机植保已普及,但滴灌技术因每亩数百元成本难以推开。各个老农户们翻出来的账本更触目惊心:去年高温干旱致小麦减产,台风让水稻倒伏,十几户农户中,保本者不足三成。在团队成员走访调研时,农户们“辛苦一年,汗水白流”的叹息,让队员们读懂了农业“靠天吃饭”的脆弱。但在这之中更多的还是农户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可与期盼和对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的不懈努力与希冀。
当跟随仝经理走进配药车间,会发现“定制药方”点燃了一份希望:针对台风预警,农技师对症下药,在药剂中添加了吡虫啉,以提前防控病虫害,不仅如此,农技师们还会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情况为农户提供专业性的指导。“这一箱刚好用于十亩地,这里是作物医院,我们是农田医生。”王农技师的话,让队员们明白投身农业基层服务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作为技术支撑,更需要对土地的敬畏来作为核心动力与职业初心。晚上,团队有幸邀请到中化现代农业华东大区总经理助理李骏进行访谈。作为安徽农业大学2006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优秀校友,李骏与队员们展开亲切访谈交流,从自身经历出发,为大家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指导与建议,李骏校友的分享将实践升华为职业思考:“基层需要能扛锄头、玩数据、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每个农业类大学生都应该追求并做到的。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仝经理参观配药车间。 邢嘉琪 供图
阜南地头:躬身实践中的智慧农业密码
7月10日至11日,实践团转战阜南县苗集镇幸福村,这里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服务辐射120余万亩耕地,是智慧农业的示范样本。气象监测站实时传输土壤墒情,智能灌溉系统按需供水,MAP智农APP能精准到“每块地每分钟的天气预报”。窦经理演示时,屏幕上的农田数据与地头实景同步,让队员们感慨“数字农业”不再抽象。
实践团的重心始终锚定“田间实操”:队员们挽起裤脚走进麦田,弯腰加入农户的除草队伍。烈日下,手掌被麦芒刺得发痒,汗水顺着脸颊滴进泥土,大家才真切地体会到那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重量。“你们这些娃娃能来下地,比送技术手册还让人暖心。”一位老农的话,让队员们懂得基层下乡实践的意义——不仅仅是学技术,更是接地气、暖民心。
在滴灌系统观摩现场,队员们蹲在田埂边仔细查看管道铺设细节:黑色滴灌管贴着地面蜿蜒,每30厘米一个渗水孔,水流通过智能阀控精准送达作物根部。“普通灌溉每亩用水300方,滴灌只要80方,还能掺着肥料一起送。”技术人员的讲解,在队员们亲手触摸管道时变得更立体。大家跟着农户学习调试水压、清理堵塞的滴孔,看着清澈的水流顺着管道渗入土壤,终于明白“节水增产”不是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实践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参与滴灌管的维护。 邢嘉琪 供图
但窦经理也直指短板:“国产农机精细度比进口差10%,这就是你们的战场。”这句话让学农的队员们都攥紧了拳头,暗自下定了努力学习专业科学知识为以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走访几十户农家的问卷显示:85%农户期待智慧技术,但60%担忧“学不会、用不起”。种粮大户张大哥的困惑很典型:“无人机我会用,但数据分析看不懂,还是得靠技术员。”这些一手信息让队员们意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技术下乡,更要“翻译”下乡——把专业术语变成农家话,把复杂操作简化成农户得心应手的农业步骤。
图为团队成员现场学习了解现代化农用器械的使用。 王亮丁 供图
青春答卷:从书本到大地的认知蜕变
从巢湖到阜南,6天实践让队员们完成了认知跃迁:课本上的“农业现代化”是冰冷遥远的概念,而田间地头的实践是有温度、有难度、有烟火气的实践课题。无人机的高效与滴灌的遇阻,除草时的辛劳与调试设备的收获,农户的期待与顾虑,共同构成了农业转型的真实图景。
“实践教会我们,学农不能只在实验室,要到田间找答案。”实践团指导老师李教授在总结中说。7月12日大学生带着沾满泥土的问卷、记满细节的笔记返程,更带着一个共识——农业现代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要让科技接得住地气、帮得上农户。这场实践,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检验,更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诠释——且看今朝,无数青春力量,正沿着田垄走向乡村振兴的深处。
(通讯员 邢嘉琪 褚红磊)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邢嘉琪 褚红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付广如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