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石晨馨)为积极响应2025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2025年7月1日至12日,安徽理工大学“净水先锋”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踏上征程,奔赴寿县青莲村、安丰塘与巢湖地区,开展为期12天的水环境实地调研、水样采集与科技科普宣传活动。围绕水质现状、水华治理和生态修复,实践团以专业眼光、青年担当深入一线,迈出了科研服务社会的铿锵步伐。

实地调研,走进真实的水体世界

巢湖,作为全国重点治理的典型湖泊之一,蓝藻问题曾长期困扰着周边居民。近年来,随着政府引进先进治理设备与技术,巢湖的水质明显改善。调研团队在走访中了解到,当地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多种手段协同治理蓝藻,不仅提高了处理效率,还有效减少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清晨的巢湖湖畔,朝阳打在湖面上,水气氤氲,波光粼粼。实践团成员们穿戴整齐,动作娴熟地完成每一项操作——采样、测温、编号、记录、封存。一瓶瓶来自湖心的水样被小心翼翼地存入冷藏箱中,等待带回实验室进行pH值、氮磷浓度、溶解氧等关键指标检测。“这些不起眼的瓶子里,其实藏着整片湖泊的健康数据,承载着对水质治理成效的科学判断。”队员感慨道。这种从现场到实验室的接力,正是高校环境类专业“实践—研究—服务”融合式育人的真实写照。

图为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对水体进行采样。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多个蓝藻高发水域,与水务部门工作人员、村镇管理者及一线环保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交流,了解蓝藻爆发的周期规律、治理成本及村民的切身感受。一位当地居民感慨地说:“以前池塘一绿一臭,根本不能用,现在水一干净,庄稼都长得好了。”

图为团队成员对环保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交流。

科普宣传,传播环保理念

走进寿县青莲村,团队成员通过开展蓝藻知识普及小课堂,播放水华处理过程视频,向村民介绍蓝藻形成原因、危害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污染源等内容,村民们驻足围观,纷纷表示:“原来学生能带来这么实用的环保技术!”许多家长也带着孩子参与互动,不仅了解了“水变绿”的原因,也激发了环保意识。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团队收集了大量关于公众对水华治理认知和建议的第一手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在青莲村村支部进行问卷调查与科普宣传。

技术落地,绿色方案助力乡村治理

调研期间,团队将瓜尔胶制备的浮珠与秸秆纤维素提取的絮凝剂联合应用于水样实验,通过模拟处理过程与对比实验,验证了新型技术在蓝藻治理方面的有效性与适用性。该方法具有“材料天然、处理高效、无二次污染”的优势,尤其适合农村水体的生态修复。

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对比实验,浮珠与絮凝剂联用能够显著提高微藻去除率,实验结果为当地水体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为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进行氮磷元素含量分析。

建言献策,汇聚青春智慧

实地调研结束后,团队对采集数据与村民意见进行整理分析,撰写完成《农村水体水华现状与技术治理对策调研报告》,并计划向当地环保部门与水利站报送,提出有针对性的蓝藻治理建议和可推广的低成本技术路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下乡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段经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环境工程专业的使命与价值。既提升了专业素养,也增强了服务乡村生态建设的责任感与行动力。在这场奔赴绿水青山的青春实践中,安徽理工大学“净水先锋”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一代的环保担当。在科技与温度的交织中,他们正用知识点亮乡村生态的明天。青春不止于课堂,更在田野之间绽放光芒。

近年来,水华治理工作正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与制度建设,多个蓝藻高发区域的水质已明显改善,水体透明度上升,藻类控制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呈现向好趋势。在蓝藻治理的攻坚战中,离不开“三股力量”的同频共振:政府政策的坚强引领,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专家学者的技术指导,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落地、可复制的治理手段;而最贴近水体的广大居民,则以切身行动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形成了全民共治、协同发力的良好氛围。正是这三方面力量的合力,才使得巢湖与寿县等重点水域的蓝藻治理初见成效。水清了、岸绿了,生态恢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这种多元共建、协作推进的模式,也为未来我国其他地区的水华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现实样板。展望未来,团队期待继续在“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全民参与”的治理框架下,不断推动水华治理从“阶段改善”走向“长效治理”,真正实现湖清、水净、生态美的可持续愿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晨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晨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