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湖之畔的洪桥河蟹核心产区迎来一群朝气蓬勃的身影——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渔你蟹逅,共富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这支由20名水产专业本硕生组成的团队,深入“中国河蟹之乡”——湖州市洪桥镇,以产业调研为抓手,解码乡村振兴路径,在塘埂田垄间践行青春担当,为传统养殖业的现代化转型注入动力,让专业力量扎根乡土,助力谱写“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共富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的合照 陈萧伊摄

一、太湖畔的“蟹”逅:从荒滩到共富的蜕变之路

实践团首站走进长兴漾荡牌河蟹专业合作社,与社长钱金元围坐畅谈,在一问一答间,揭开了这片蟹塘从荒滩到“聚宝盆”的蜕变密码,也读懂了一位带头人用生态养殖托起百姓共富梦的实践历程。

“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芦苇没腰的低洼荒滩,村民们守着太湖边的薄田,人均年收入连千元都不到。”钱金元带实践团回溯创业起点。彼时,他敏锐捕捉到太湖流域独特的自然禀赋与区位优势,果断流转低洼田改造成蟹塘,通过引进优质蟹苗、钻研养殖技术、对接阳澄湖市场、学习先进养殖经验与销售模式,第二年就迎来了丰收。从零星养殖到规模化发展,钱金元一步步开拓出洪桥镇河蟹养殖的全新版图,更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河蟹生态养殖模式,让昔日的荒滩变成了如今蟹肥、水美、人乐的“宝地”。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钱金元,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他创立了长兴洪桥漾荡牌河蟹专业合作社,让更多农户共享发展红利。通过企业合作社模式,将分散的农户凝聚成发展合力。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指导、标准化养殖流程和品牌化运营,为农户提供从苗种培育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支持,以集约化管理降低个体养殖风险,有效带动了周边220户农户年均增收5.84万元。如今,漾荡牌河蟹养殖产业已成为洪桥镇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劲引擎。

此次访谈不仅见证了一个产业的崛起之路,更生动诠释了“先富带后富”的深刻内涵——钱金元用对生态的坚守、对产业的深耕、对农户的担当,在太湖之畔写下了一曲共富赞歌。

▲图为团队成员与钱金元社长开展深入访谈 陈萧伊摄

二、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打通产学研结合“最后一公里”

在见证了洪桥镇河蟹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后,实践团深知,传统产业的持续壮大离不开现代化技术的支撑。带着对科技助农的探索热情,实践团深入太湖漾河蟹养殖基地,在基地技术负责人、湖州市劳动模范赵汉取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实地参观了河蟹数字化养殖模式:池塘边的传感器实时捕捉水温、溶氧量等关键数据,中控屏幕上动态刷新着各区域水质参数,一旦某项指标超出阈值,系统会自动触发增氧机启动并向管理员手机推送警报信息。赵汉取老师的介绍让实践团直观感受到,从水质在线监控到远程自动投饵,全程数字化让农户有“数”可依,机械化让农户有“效”可循,河蟹亩产更是从100多斤提升至200多斤‌,亩均效益突破1万元。‌

为让数字化养殖技术真正惠及更多农户,实践团针对当地仍沿用传统经验养殖、对数字化技术了解不深甚至看不懂数据的问题,以集中授课+上门走访的形式,为农户传授经验、排解困难。集中授课时,实践团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数字化养殖的核心优势,结合赵汉取老师基地的成功案例,对比传统养殖与数字养殖在成本控制、风险防范上的差异。实践团还上门走访了多家农户,在塘口边,实践团不仅手把手教大家操作中控屏幕和手机端APP,更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池塘实践,为农户们详解水温、溶氧量、pH值等水质指标的正常范围,结合不同季节河蟹的生长需求解释数据波动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实践团以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脚步丈量民情,用耐心与专业消弭“数字鸿沟”,突破产学研融合“最后一公里”,在共同富裕路上书写青春担当,打造高校服务地方的“湖州样板”。

▲图为赵汉取教授在池塘边为团队成员讲解数字化养殖技术 陈萧伊摄

早熟蟹变“致富蟹”农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推动数字化技术落地的过程中,实践团始终保持着对蟹农实际需求的关注。实践团在太湖漾河蟹养殖基地,蟹农张师傅给实践团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沿着塘埂行走,张师傅详细讲解了科学投喂、病害防控、池塘管理等生态养殖知识,成员们不禁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相互印证。在讲解的过程中,张师傅也不禁叹气道,这两个月是决定这批河蟹收成状况的关键。由于夏季的连续高温,池塘水温容易持续居高不下,超出河蟹的适应范围,影响其正常生长,容易出现性早熟现象。张师傅指着岸边上爬的一只一个硬币大小的河蟹,不禁皱起眉头说道:“这种螃蟹长不大,也卖不出去,只能丢掉。”

▲图为团队成员配合拉蟹笼 陈萧伊摄

农户的困扰让实践团深感责任在肩,实践团迅速行动,通过资料检索、问卷调研、深入访谈等形式对早熟蟹滞销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这种早熟蟹一般个体较小,且不再生长,商品价值不高,收购价仅为3-5元/斤,不宜继续养殖,是造成蟹农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早熟蟹并非毫无价值。团队成员夏冯博介绍道:“这些早熟蟹个小,攻击性低,蟹黄蟹膏虽小但饱满。”于是“实践团结合调研结论与专业知识,经多轮会议研讨,创新提出‘河蟹+休闲渔业’的农旅融合解决方案”,实践团将目标客户锁定为7-14岁的青少年群体,计划从蟹农手中收购筛选品相较好的早熟蟹,开发出系列产品与活动。一方面,将早熟蟹打造成“宠物蟹”,搭配精心设计的水族箱造景,满足青少年的饲养兴趣;另一方面,与家庭农场开展合作,建设“早熟蟹厨房”和“早熟蟹实验室”两大特色场景,在厨房开展亲子美食制作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同体验早熟蟹的美味;在实验室里带领青少年进行简易的生化实验,科普河蟹生长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农户交流早熟蟹问题 陈萧伊摄

这种农旅融合模式,让滞销早熟蟹摇身一变成了“致富蟹”。这不仅为蟹农扩展了增收渠道,更推动了乡村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升级,让共同富裕扎根乡土,为特色农业注入活力。

当太湖的碧波再次荡漾起丰收的涟漪,这群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以智慧点亮产业未来。在这场“渔你蟹逅”的实践际遇里,青春的力量与乡村的脉动同频共振,不仅书写了科技助农的生动篇章,更勾勒出共富路上产学研融合的鲜活图景。太湖之畔的故事仍在继续,而这些深植乡土的青春身影,终将成为乡村振兴时代答卷中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撰文 | 王李雯、王承煜、曹迪、夏冯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李雯、王承煜、曹迪、夏冯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李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