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水产专业学生党员,怀揣对专业的热爱与对乡土的深情,组建“渔你蟹逅”实践团队。他们身上扛牢党员使命,心里带着推动乡村共富的热忱,扎根乡土,聚焦河蟹产业,以“共渔”为路径、“共育”为目标,用专业知识破解养殖难题,用组织力量搭建助农桥梁,在广袤田野上书写青春建功的答卷,让党建红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鲜明底色。
▲图为团队成员在洪桥养殖基地与农户的合照 蒋驭辰摄
科技攻坚:破解养殖瓶颈,提质增收惠蟹农
“一年心血养的蟹,个头小了卖不上价!”洪桥镇蟹农老周看着塘里的早熟蟹犯愁——这类蟹个体小、价值低,仅能3-5元/斤贱卖,是当地养殖的普遍难题。“渔你蟹逅”实践团调研后,在赵汉取教授带领下攻坚技术瓶颈,研发出生态养殖方案,通过调控水温、盐度等,从源头缓解河蟹性早熟,减少早熟蟹比例并提升成蟹品质,实现“科学养殖提质效,生态护蟹促增收”。
▲图为团队成员拜访赵汉取教授 蒋驭辰摄
滞销破冰:拓宽销售渠道,为产销对接“破壁”
塘里的早熟蟹个头小、卖不上价,怎么才能变废为宝?团队瞄准“小蟹滞销”痛点,用创新思维给出了答案。他们深挖早熟蟹个体小巧、攻击性低的特性,将其开发为特色宠物,构建“收购-筛选-开发-增值”全链条模式,让滞销蟹成为“异宠经济”新载体;同时延伸产业链,打造“早熟蟹厨房”和“早熟蟹实验室”,厨房开展亲子美食活动挖掘食用潜力,实验室通过科普实验让青少年了解生长原理。“以前这小蟹白给都嫌占地方,现在能当宠物、能做科普,还能卖上价!”洪桥镇蟹农捧着打包好的“萌宠蟹”笑得合不拢嘴。有次早熟蟹大量积压,团队紧急联动学校、社区推出“小蟹认养计划”,孩子们认养后观察生长、参与实验,不仅消化了库存,还带火了周边亲子游。如今,这些创新玩法成了蟹农的“致富经”,让小个头蟹卖出大价值。
▲图为早熟蟹在花鸟市场中心试点销售 夏冯博摄
蟹旅融合:推动三产融合,打造“蟹旅共赢”新格局
产业的脚步从未停止。循着“两山”理念指引,团队正积极推广更具前瞻性的融合模式,为产业未来铺路。“河蟹养殖+休闲文旅”模式让蟹塘变景点,打造“蟹乡研学基地”,推出“捕蟹体验、蟹宴制作、生态课堂”等活动,形成“养蟹带旅游,旅游促养蟹”的产业链,既丰富了乡村旅游内容,又提升了河蟹知名度,“一蟹多收”间,绿水青山成了蟹农的“增收密码”。智慧养殖系统的推广更显科技力量,通过精准管理,河蟹养殖效率大幅提升,还减少了资源浪费。蟹农笑着说:“游客来了,蟹卖火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从“养蟹”到“兴蟹”,这些模式正践行“两山”真谛:守住蟹乡生态美,也让蟹农的“钱袋子”鼓起来,绘就生态与产业共生共荣的新图景。
▲图为团队成员参加农展会向市民推介洪桥河蟹 蒋驭辰摄
先锋领航:“共育”新农人,激活蟹乡振兴力
这场以河蟹为媒的振兴实践,始终闪耀党性光芒。学生党员带头扎根乡土,既是技术攻坚的“排头兵”、滞销破冰的“急先锋”,也是蟹旅融合的“搭桥人”。他们从“共渔”时的即时帮扶,到“共育”中的长效赋能,从解产销难题到建可持续生态,以担当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青春在乡土淬炼,初心于实践彰显。共渔汗水结出共育果实,河蟹串联起共富链条,这既是产业振兴图景,更是青年在党旗引领下书写的“共富答卷”。从“渔”到“育”,帮扶维度在拓展,而党员引领、青春力量与富民初心始终未变。
撰文 | 金小雪、蒋驭辰、夏冯博、王李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金小雪、蒋驭辰、夏冯博、王李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李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