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下午,江华长山村的教室里少了往日的喧闹,多了份专注与灵动——一堂充满温度的手语课在此开讲。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湘约守护”支教队老师们以“认识手语”为起点,带领孩子们学习字母手势、日常用语,最后以手语版《虫儿飞》收尾,用无声的语言搭建沟通桥梁,让乡村孩子们在无声的交流中感受语言的多样魅力,为乡土课堂增添别样温情。

手语初识启新篇,无声世界蕴深意

课堂伊始,支教老师以生动演示揭开手语的神秘面纱:“这是一套通过手型、动作与表情构建的独特语言体系,是听障群体沟通的重要桥梁。”从“手势需配合专注眼神与恰当表情”的表达要点,到“每个动作皆承载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的深层内涵,老师将抽象的手语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示范,引领孩子们走进这片无声却充满力量的世界。孩子们专注凝视、跃跃欲试,对这门特殊的“语言”充满了探索的渴望。

字母手语奠基础,日常表达入门径

随后,支教老师带领孩子们从基础的字母手势学起,指尖起落间,一个个规范的手型在孩子们掌心渐次成形。紧接着,展开了日常用语的比划教学——手指指向自己为“我”,指向对方为“你”,单手拨头发表“男生”,手捏耳朵代“女生”。老师逐一手把手示范,纠正手型角度与动作幅度,孩子们则认真模仿、反复练习,从生涩到熟练,指尖的舞动渐渐成为传递心意的纽带。

温情学唱《虫儿飞》,无声旋律润童心

课程尾声,手语版《虫儿飞》的学习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支教老师先播放歌曲,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意境,随后逐句拆解动作:食指指向天转圈对应“黑黑的天空低垂”,两指比十对应“亮亮的繁星相随”……老师边唱边演,孩子们紧随节奏模仿,从零散的手势到连贯的演绎,专注的眼神与认真的神情里,藏着对这无声旋律的热爱。当全班能完整配合音乐比划时,老师用镜头定格下这动人瞬间,画面中,纯真笑脸与整齐手势相映,成为课堂最美的注脚。

这堂充满温度的手语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理解与尊重的启蒙。孩子们挥动的指尖,是跨越隔阂的桥梁,稚嫩的手势里藏着对多元世界的接纳。

沟通是心灵的钥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湘约守护”支教队将继续带着这样的初心,把更多元的知识与善意带进乡村课堂,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包容与理解中成长,让乡土大地上绽放出更多尊重差异、拥抱多样的文明之花。

撰文 | 黄千一

图片 | 许婧雯

审核 | 张恩驰 张璐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千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玉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5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