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2日—14日,闽南理工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润乡野”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探索热忱,踏上了三明的土地。他们以青春视角,深入长阜村、俞邦村的街巷,感知“面干+小吃”产业的振兴脉搏;在醉有才观光工厂研学中心深入一线,感受产业链延伸的活力;触摸水美土堡群、半山村、桂峰村、朱子文化园的肌理,探寻文化传承与乡村活化的密码,解码“生态+文化”、“艺术唤醒乡土”的振兴路径。

解码沙县小吃基因,激活美食振兴引擎

实践队奔赴沙县长阜村、俞邦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走访了幸福长阜馆、面干文化展示馆、“寻根追味”小吃街、沙县小吃记忆馆、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等。通过介绍两个村是如何利用闲置资产盘活乡村振兴,解密“以二产促一产带三产”的产业新发展格局,以“寻根追味”为主线,给队员们开展了一堂“村企共赢”模式下,激活乡村活力的微课堂,梳理振兴脉络,解锁乡村活力密码,体悟沙县人民“勤劳致富、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漫步东门古街,实践队在醉有才观光工厂研学中心沉浸式体验非遗美食制作,队员们亲手研磨米浆、制作馅料等,尝试制作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沙县小吃。在亲手体验沙县非遗美食的制作工艺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传统手艺与背后的文化内涵,每一道小吃都承载着沙县,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他们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同时也直观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访产业一线直观体会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持续动能。

触摸文化根脉厚土,赋能乡村振兴新篇

实践队聚焦文化传承与乡村活化,走进水美土堡群、桂峰村,实地考察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成果。政府、企业、村民多方协同发力,推动乡村从“空心村”向“活力村”蜕变振兴。细品“闽中建筑瑰宝”水美土堡群的底蕴,深研“桂峰黄酒”古法酿造、“桂峰麦芽糖”制作技艺的精妙。正是以“生态+文化”为抓手,将古村落保护、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相融,铺就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

走进半山村新知青艺社、半山通海微雕馆、朱子文化非遗展示体验馆,深入了解艺术赋能乡土的“引才、育才、留才”模式——以文化平台凝聚人才,以乡土情怀留住人才,让青春力量化作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半山村正是用艺术纽带,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知青”;队员们与知青促膝交谈,探寻着艺术唤醒乡土、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行程的最后一站,实践队走进朱子文化园。朱熹手植柏苍劲屹立,《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箴言发人深省,而朱熹“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恰与三明乡村振兴中“敢为人先、实干担当”的精气神交响共鸣。这份穿越千年的文化力量,让队员们愈发清晰:乡村振兴从来不只是物质的丰裕,更是“崇文重教、守正创新”的精神血脉在乡土间的赓续。

“艺润乡野”实践队在三明的土地上,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从非遗传承到艺术赋能,从文化寻根到精神感悟,从美食产业驱动到文化根脉传承,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密码,既藏在产业创新的活力里,更融于文化传承的坚守中。作为青年学子,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接棒前行,以青春动能激活文化传承,书写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的崭新故事!(通讯员:赖秋凤 江美秀 黄伊)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3小时前
社会实践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