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
洒在鲘门镇的渔港码头
珠海科技学院"丹歌惊鸿突击队"的队员们
用专业设备记录古寺晨光
以青春画笔描绘渔村新貌
在这片山海相拥的土地上
书写属于当代大学生的实践篇章
图为珠海科技学院实践队全体成员在街道办合影
初见鲘门:从调研到创作
初到鲘门,成员便与热情的街道办工作人员展开了深入交流。在整洁明亮的会议室里,专业细致的讲解让队员对这座滨海小镇的文旅资源有了全面认识。次日清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丹歌惊鸿突击队开始了实地考察。始建于明代的华严寺庄严肃穆,精美的抬梁式建筑和斑驳的壁画令人叹为观止;热闹的综合市场里,老师傅娴熟地制作着面猴、双头尖糖水等特色小吃,香气四溢;漫步在玉海湾细腻洁白的沙滩上,清澈见底的海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这些生动鲜活的见闻,都成为队伍后续创作最宝贵的素材源泉。
图为珠科队员与鲘海街道办见面会
基于前期深入调研,丹歌惊鸿突击队的成员结合鲘门镇实际需求,经过充分讨论后兵分三路,开展精准实践。
视频创作组扛起文旅推广与招商宣传和消防视频拍摄的重任。队员们清晨五点就守候在鮜门综合市场,记录下清晨捕捞上海鲜的售卖过程。攀上大岭顶,用专业摄影定格云海翻涌的壮阔景象。陈同学不仅撰写了消防视频的拍摄脚本,在担任摄影师的过程中还在当地招募了小演员参与拍摄。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感更让消防视频的传播力度更大。在短短一周内,团队完成不少文旅短视频和招商宣传片的拍摄制作,发布的视频在全平台累计播放量突破10万次,其中新型擂茶的宣传单条视频更是在双平台收获6.5万播放量。
图为视频队队员认真拍摄
在排角村的艺术实践中,丹歌惊鸿突击队的队员们化身"文化转译者",从清晨到日暮,在斑驳的墙面上精心勾勒——调色盘里调配着海浪的蓝、渔船的褐、夕阳的金,画笔下流淌着渔家故事,最终呈现的墙绘,将现代设计语言与渔村文化完美融合,让普通墙面变身艺术展厅,吸引众多村民驻足合影。
图为排角村原始墙面
图为墙绘队队员彩绘
同步展开的文创设计更见巧思。队员们深入挖掘鲘门文化基因:取鮜门特色景点的明信片,登顶郊野径所看到海岸美景的抱枕,将百安沙滩的浪花纹样转化为钥匙扣和潮流帽饰。每一件作品都经过数十次草图修改、色彩调试。而这些兼具实用性与纪念价值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注入了年轻化的设计表达。
图为丹歌惊鸿突击队队员设计的明信片
图为丹歌惊鸿队员设计的抱枕,钥匙扣,潮流帽饰
新媒体运营组全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线上宣传矩阵。团队以专业视角和年轻化表达,精心策划撰写了13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众号推文,同时设计制作了多款风格鲜明、视觉冲击力强的宣传海报,持续输出高品质的传播内容。这些精心打造的作品不仅收获了可观的阅读量和转发量,更获得了当地居民的热烈反响和真诚认可。在推文留言区,当地商家动情地在鮜门早市一文中留言:"感谢同学们的宣传!"这样的暖心反馈,正是对团队新媒体传播工作最好的肯定。
实践成果:青春智慧助力鮜门文旅
实践收官之际,团队系统梳理并交付了系列实践成果:包含文旅宣传视频、招商推介影片和消防安全视频素材的影像资料包;融合渔村文化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墙绘作品;以及以鲘门海洋文化为设计元素的"山海鲘门"文创系列产品,充分展现了鲘门的文化特质。
图为丹歌惊鸿突击队离开鮜门前大合照
八天的鲘门实践,是青春与乡土的一次深情对话。我们用镜头记录渔村的晨昏变幻,以画笔描绘海洋的壮阔波澜,通过文创产品传递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场实践不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命题,更见证了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
从华严寺的古朴飞檐到百安沙滩的粼粼波光,从综合市场的市井烟火到文创产品的匠心设计,每一个实践成果都凝聚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思考。这既是专业能力的实践检验,更是当代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珠科学子将继续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发展,鮜门这份实践经历,必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记忆。(通讯员:张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菁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