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紫竹村,绿意泼洒在连绵起伏的丘陵之间,崭新的村舍与青翠的稻田交相辉映。踏入这片土地,目光所及,不仅是如画风景,更是村部那面迎风招展的党旗与墙上熠熠生辉的党徽,它们如同不灭的星辰,映照着我此行最深刻的领悟——真正的成长不在书本,而在泥土深处。

图为黄智华书记与实践团成员田野合影

)一捧精神沃土:触摸初心滚烫的温度

在紫竹村的日子里,我得以贴近那些以行动诠释“党员”二字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当我捧起老党员楚梅生那枚褪色的徽章,历史的重量沉甸甸地落在掌心。老人粗糙的手摩挲着椅背,谭家山镇几十年的变迁如在眼前。提及乡村振兴的关键,楚同志开出了“让钱袋子鼓起来”和“让村民愿意回”的两个“良方”。他讲述时眼中不灭的光,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党员”二字的量。

图为楚梅生同志与实践团成员合影

巾帼志愿者彭玉兰递给我翻旧的“服务日志”,扉页写着:“村子变美了,人心就暖了。”她爽朗的笑容里,是基层党员服务群众最朴素的情怀。她因劳作而皲裂的手指,记录下环境整治的点滴辛劳,更向我传递了最朴素的真理:奉献的深度,决定乡村的温度。从他们身上,我捧起一捧精神的沃土——那是一种无需言说的信念:党员在哪里扎根,希望就在哪里生长。

)二捧实践沃土:洞悉党建赋能的密码

深入紫竹村的肌理,我更真切地触摸到“党建赋能”如何从理念转化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澎湃引擎。在村支部会议室,黄智华书记讲解村里的直播助农与支部+基地+农户”的探索模式。面对紫竹村的振兴建设,她强调,“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我们一步步去做,总能带来改变。”听着黄书记平实而坚定的话语,我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那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将党的组织优势化为一件件具体可感实事的踏实路径。


图为选调生代表与实践团成员合影

与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代表共话“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成长路径与现实挑战”,仿佛为我打开一扇俯瞰全域的广角窗。交流中,那些带着泥土味的案例与带着锋芒的困惑交织成一幅立体图景:乡村振兴既呼唤青年以清晰蓝图和硬核能力破浪入场,更要求我们在田埂阡陌间淬炼直面风浪的韧劲与久久为功的定力。理想与现实并非平行线,唯有让信念向下深扎,才能让成长向上拔节。

捧希望火种:播撒未来生根童心

实践的真谛在于躬身入局。在紫竹村小学,我们精心设计的课堂成为双向滋养的桥梁:手工课上,孩子们用扭扭棒编织出鲜花盛开的“未来家园”,指尖跃动着创造的光芒;性教育课堂以科学和温暖破除懵懂,当孩子们清晰喊出“这是我的身体,我有权说不!”时,知识赋权的力量令人动容;环保教育则紧扣“减塑”命题,引导孩子们畅想绿色家园,借助AI绘出“无塑未来”的宣传海报,让减塑文明的种子悄然萌发;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将家国情怀与脚下土地紧密相连,让爱国之心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清晰可感。

图为紫竹村孩子们手工课堂

课堂尾声,一个小男孩拉着我衣角问:“老师,你们以后还愿意来吗?”那清澈眼神里的期盼,如重锤敲击心灵——它让我彻悟:乡村振兴最深沉的希望,正蕴藏于这些被点亮的童眸之中;而青年人的价值坐标,唯有在回应这份期盼、将学识化作反哺乡土的涓涓细流时,方能真正锚定振兴的青春使命。

捧乡土初心:照见再启新程的征途

告别紫竹村,回望那掩映在苍翠竹海中的村落,老支书楚梅生饱经沧桑却坚定无比的眼神、巾帼志愿者彭玉兰爽朗笑声中蕴含的韧劲、黄智华书记畅想未来时的笃定、选调生代表剖析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时的深刻、以及孩子们眼中五彩斑斓的未来……一幅幅鲜活的图景在我的脑海中交织、碰撞、沉淀。

此行最大的收获,是破除了“党建赋能乡村振兴”这一宏大命题的抽象与悬浮,让它在我心中有了泥土的芬芳、汗水的温度和清晰可辨的脉络。它体现在老党员风雨无阻的巡渠路上,在巾帼志愿者皲裂的手掌纹理间,在党支部会议室内讨论后达成的共识里,在选调生代表循循善诱的殷切期盼中,更在孩子们描绘未来时闪闪发亮的眼眸深处。

图为实践团成员黄昏合影

紫竹村的党徽,如同不灭的星辰,不仅照亮了这片土地今日的丰饶,更以其恒久的光芒,为无数像我们一样渴望将青春融入时代洪流的青年,标注出前行的航向。它昭示着,唯有将双足深深扎进乡土中国的广袤大地,以滚烫的赤诚去感知、去倾听、去实干,方能在“党建”这盏明灯的指引下,真正汇入那推动乡村巨变的磅礴力量,接续书写无愧于时代与初心的振兴华章。


供稿: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谭家山镇紫竹村暑期社会实践团

撰文:林惠娟

图片:梁家乾

一审:张凌逸

二审:黄嘏帆

三审:孙   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2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