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记者 郭子成 报道|摄影 龙雨洁 何慧莹 江鸿霖 何欢)2025年8月 17日,贵州大学农学院“黔农遗韵”实践团队走进加榜梯田深处的三个村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上,古老与现代在这里静静交融。
加车村:生活的多重面貌
午后阳光中,百岁老人专注剪纸,皱纹遍布的手稳健有力;孙子和邻居围在身旁递工具,老人始终带着淡然笑容。他从未进医院,生病便背竹篓上山采草药,村民赞他天生体质好,他也自豪地归功于祖辈好基因。
云来客栈院里,老板娘把新收稻谷摊竹席晾晒;八年来,餐厅招牌稻花鱼坚持自种蔬菜、自养鱼,游客印象深刻。丈夫耕田,妻子掌勺,这种夫妻搭档在当地十分常见。
图为加车村的乡村风光
化肥小卖铺生意日隆,农家肥渐少;老板娘偶忧化学肥料对土地与健康的长期影响。与雾居民宿试营业,设计融梯田文化与民族特色,除住宿外,推出蜻蜓手工、日出观赏、吉他弹唱等体验,却苦于缺乏双语讲解员。旅拍店随疫后旅游复苏红火,专业摄影师与化妆师套餐吸引大批欲留梯田美景的年轻人。贵阳游客与贵师大老师交流时皆称此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然旅游开发与管理仍有提升空间,交通便利与文化活动丰富度亟待改善。
党扭村:发展路上的思考
村长王应江站在村口,眺望远处三片梯田。多年基层工作让他发展观务实:合作社、农户、政府三方合作模式运转正常,资金分配与分红机制有效,但他深知宣传推广不足、产品结构单一是制约村子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的简陋令他头疼:观景台设备破败,无专业游客咨询,游客只得向村民问路,方言差异常致沟通受阻;年轻人虽通晓普通话,却多外出务工,留守稀少。前阵大水冲毁部分道路,施工队正抢修。文娱活动亦匮乏,除周六夜烟花外,平日冷清。
图为成员采访王应江村长
加页村:传承中的焦虑
客栈老板正在整理房间,准备迎接下一批客人。他的客栈规模不大,住宿和餐饮一起经营,蔬菜自己种,鸡鸭自己养,走的是自产自销路线。但游客数量不稳定,这几年的经营状况时好时坏,让他有些忧虑。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的汇款,只有少数村民能通过向游客销售红章田鱼等特产获得额外收入。人均一两亩的耕地面积,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农业发展。
更让人担心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开秧门祭祀、尝新节等民族节庆依然在举行,糯米饭、米酒等传统食物的制作工艺还在老人手中保留着,耕作技艺也是代代相传。
图为成员采访当地居民
农业技术推广遇阻:稻鱼鸭综合种养虽前景可期,村民却惧大鱼风险,推行寥寥;农业合作社虽有农业部门支持,却缺电商渠道,设备闲置。尽管困难重重,变化已悄悄萌芽——当地尝试把民族文化活动嵌入景区,发展体验式农旅;无人机航拍梯田效果惊艳,生产也转向无公害;打造品牌农产品并联动景区推广,村民盼在守护农耕遗产中增收致富。
三个村庄、三种状态,共绘加榜梯田现代化复杂图景: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碰撞,各村探寻各自道路,千年梯田既承载农耕文明,也见证新时代山乡变迁。
图为实践队在加榜梯田合照
文字:郭子成
摄影:龙雨洁 何慧莹 江鸿霖 何欢
一审:张羽英
二审:张文杰
三审:何冠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子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子成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