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高原,泾水汤汤;平凉大地,红色昭彰。当00后大学生遇上陇东革命老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个暑假,兰州大学青衿赴乡实践团用脚步丈量平凉大地,在平东革命历史展厅触摸信仰温度,在烈士陵园描红墓碑时与英魂对话,用一场“沉浸式”红色教育实践,交出了属于Z世代的青春答卷。

图为实践团在平凉市平东工委纪念馆合影 刘长燕摄

展厅里的历史对话

“原来平东工委的秘密电台只有收音机大小!”“这张1947年的粮票上还沾着硝烟味……”在平东工委纪念馆的《星火平东》展厅,实践团成员们举着手机边听讲解边记录,多媒体屏幕上的动态战役图与泛黄的手写情报形成奇妙“对话”。

实践团成员驻足于泛黄的手写情报、斑驳的革命文物前,通过展板文字与多媒体展示,梳理平东地区革命斗争脉络。团队成员常龙飞在观看1947年战役动态图时感慨:“这些手绘的作战路线,让我真切感受到先辈们在复杂局势中的智慧与勇气。”

图为实践团在平东革命历史展厅参观学习 刘长燕摄

描红英烈名,赓续报国志

“叔叔,您牺牲时和我现在差不多大吧?”在革命烈士赵铁柱的墓碑前,团队队长丁鑫棚轻轻擦拭着碑文。这位21岁的男生和队友们用特制红色颜料为23座烈士墓碑“描红”,每落一笔都要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长眠的英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烈士墓碑“描红” 刘长燕摄

时空信箱传心声,誓言铿锵映信仰

“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您的手稿里写过这个梦想!”“现在村里通了5G,孩子们上课都用平板了!”在烈士纪念碑前的“时空信箱”环节,团队成员轮流对着空气“汇报”,仿佛英烈从未离开。

图为实践团成员李翱林朗诵写给烈士的信 刘长燕摄

默哀仪式上,团队成员列队肃立,手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横幅。当他们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时,阳光透过松柏洒在横幅的金色字迹上,那一刻,历史与现实在此间交融。烈士陵园负责人说:“这不是刻意的安排,却是最好的教育——青春与信仰的双向奔赴,本就该如此自然。”

图为实践团举行默哀仪式 刘长燕摄

从“寻根”到“扎根”的担当

实践并未止步于陵园。接下来的日子里,实践团将深入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用专业所学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教育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我们在烈士墓前描红时,描的是革命先辈的信仰坐标;当我们在乡间开展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调研时,绘的是老区未来的幸福图景。”成员田晏玮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平凉的红色基因,是陇东大地最深厚的文化底蕴;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是激励后人前行的精神动力。当青春血脉与红色基因相遇,当青年担当与老区发展同频,这片曾见证无数牺牲与奋斗的土地,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红色答卷”。 (兰州大学青衿赴乡实践团供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菁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4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