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号召,华南师范大学点亮心火实践团于2025年7月6日至20日奔赴肇庆市封开、怀集两县的八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暑期实践活动,活动影响覆盖学生近3000人。二十余名青年学子走出课堂,走进田野,依托心理学专业学科优势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在基层学校搭建心理健康防护网,在乡村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让心灵之花在乡镇沃土绽放,为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贡献了青春力量。

初抵白垢:坚守雨帘下的精神路标

宿舍楼前的六棵芒果树,是我们对白垢学校的第一印象。刚放下行李,突如其来的暴雨就砸落了满地青芒,也浇灭了我们对住宿条件的期待:11人挤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房间,铁架床摇晃着吱呀作响,洗澡间在百米外的操场角落,夜里要踩着积水、借着手机微光往返。有队员第一次洗完澡回来,裤脚沾满泥点,忍不住红了眼:“还有两周,这怎么熬啊?”

比住宿更棘手的,是课堂上的难题。第一次在白垢学校开展绘画课程,实践队员带着蜡笔和画纸走进教室,孩子们围过来好奇地摸了摸马克笔,却没人主动拿起笔。负责授课的队员一头雾水,只好蹲下身轻声问前排的孩子:“大家怎么不画呀?”

10岁的小婷反复摩挲画纸边缘,沉默了几秒,小声说:“老师,我没学过画画,我怕画出来不好看。”

这样的胆怯不止出现在美术课上。足球课上队员示范颠球动作,孩子们站在原地盯着球,没人敢上前接,都怕自己接不住;音乐课教合唱曲目,队员起完调,台下孩子没一个敢大声开口;舞蹈课学简单的抬手动作,有孩子跟着比划时总盯着自己的手,一出错就立刻停下,不敢再动。那些城里孩子习以为常的课程,在这里却成了学生们不敢尝试的“难题”。

图一 实践队员示范舞蹈动作

学校团支书和我们聊天时,无奈地提到:“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学校老师少,家里又没人教,遇到新鲜事总不敢尝试。”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遇见了在学校支教第三年的李老师。听了我们的困惑,李老师但笑不语,领着我们走到教学楼前,示意我们抬头看——斑驳的墙面上镶嵌着“一切为了孩子”六个红漆大字,边角的颜料虽然有些剥落,在雨雾中却依旧醒目。

“我来的第一年冬天,学校宿舍的热水器正好坏了,晚上洗澡冷得要命。那时候带的那批学生正好是高年级,成绩不好,打架不少,我常常被学生气得吃不下饭。”李老师擦了擦眼镜,和我们谈起他这几年的支教经历,“每当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抬头看这几个字。”

去年李老师带的毕业班里,有一个学生考上了城里的重点高中,但是去报道的前一天,突然和家里人说要辍学去打工。“我连夜跑去家访,孩子一见到我眼泪就掉了下来,说害怕去城里上中学,觉得自己跟城里孩子的差距特别大。”李老师回忆道,“我没说大道理,陪他聊了一整晚,慢慢鼓励他。”

“支教难不难?难,但你早上站在教室门口,看孩子们等你,看到他们的眼神,你就会觉得多大的苦都能吃下去。”他感叹道,又指向那行字,“这不是写着看的,是要你心里念着这群孩子,慢慢熬、慢慢教。”

李老师的话像一盏灯,指引队员们重新调整了方向,结合白垢孩子的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负责美术课的队员细心地讲解怎么用蜡笔画出和谐的画面,鼓励孩子们画身边的景色,那些他们每天都能见到的风景让落笔的胆怯少了大半;足球课上生硬的动作教学被改成了传球游戏,队员和孩子围坐在操场上,从“递球”到“抛球”再到两两一组、互相配合的“传球”,没人再怕接不住球;音乐课上也放弃复杂曲目,转而教孩子齐唱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晴天》,队员们耐心地把歌曲拆解,一句句教唱,直到他们渐渐敢开口,一边小声哼唱一边跟着节奏拍手。

图二 实践队员给学生上足球课

图三 学生用马克笔自由创作

课堂慢慢有了温度,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曾经不敢画画的小婷,后来会主动把画好的芒果树塞给队员,画上还歪歪扭扭写着“老师,这个送给你”;排球课上总往后躲的小宇,慢慢敢尝试垫球,就算球掉了,也会捡起球笑着说再试一次;音乐课上不敢开口的孩子们,后来能跟着队员一起大声唱完整首歌,声音裹着稚气,却格外响亮。

离开前,队员小曾感叹道:“孩子们敢迈出第一步的勇气,比任何课程成果都珍贵。”

图四 孩子们给实践队员的留言

杏花调研治愈粤乡田野里的眼泪

告别白垢镇的雨帘,实践队沿着蜿蜒的乡道赶往下一站——杏花镇。车窗外的风景从逐渐变成错落的玉米地,清晨的雾尚未消散,我们一抬头就能看见田间有戴着草帽的身影在晃动,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稻香。这是属于杏花镇独有的生活气息,却也藏着我们未曾预料的沉重。

我们的调研从杏花镇中心小学开始,这里是3所调研学校中留守儿童占比最高的一所。三天时间里,我们用团队联合校医企研发的绘画心理测评平台,完成了213名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评估,后台数据显示,68%的孩子在“亲子联结”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正常阈值。

图五 实践队员给孩子们上课

比起冰冷的数字,孩子们问卷上的话更让人揪心:有孩子在“最想对爸妈说的话”栏写着“我记不清多久没有见过妈妈了”,字迹被反复涂抹,纸面皱起了小疙瘩;还有孩子在访谈时低着头,小声说:“不敢给爸妈打电话,怕他们嫌我烦,说我耽误他们上班。”

12岁的阿杰是队员们在美术课上注意到的孩子。他总是缩在教室最后一排,捏着笔东张西望,却什么都不画,直到其他孩子快完成时,他突然抓起黑笔,在自己的画纸上胡乱涂抹,原本该画“家乡风景”的画纸,最后只剩一片杂乱的灰黑色。不仅如此,他还趁队员不注意,把邻座同学画的花草涂成黑色,被发现时,他梗着脖子说:“不好看,涂了才顺眼。”

直到有天下午,实践队员调研时在城郊的玉米地遇见帮奶奶收玉米的阿杰。金黄的玉米棒堆在竹筐里,阿杰的袖子挽到胳膊肘,手上沾着泥土和玉米须,还有顺着玉米杆爬上来的小虫子。

“家里没别人了,每天放学我都要帮奶奶收玉米。”他一边说着,一边把沾上灰的玉米皮剥掉,“老师对不起,之前在课上把画涂得乱七八糟的,我知道这样不对,我只是想让你们多理我一点。”

风吹过玉米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阿杰的声音越来越小:“爸妈在东莞打工,一年都见不了两次,现在只有奶奶陪我。”

图六 实践队员帮阿杰奶奶收玉米

阿杰的坦白,让我们意识到绘画的通用模板不适合杏花镇的孩子。队员们连夜调整绘画心理测评模板,绘画主题也从“家乡风景”换成了“给爸爸妈妈的一幅画”。面对新主题,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画出了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日常,有人画下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有人画下爸爸妈妈寄来的新衣服……这些是孩子藏着思念的日常,也是他们心里和爸妈一起生活的“家的模样”。

调整后的绘画课,成了孩子对爸妈说话的窗口。之前总画满稻子的小敏,在稻穗旁画了手牵手的三个小小人影;内向的小宇在玉米地旁画了部手机,说“想让爸妈看看家里的玉米熟了”;就连阿杰,也开始在画纸上给玉米涂满金黄色,一边画画,一边和队员们说:“奶奶说这个颜色的玉米最甜”。

图七 留守儿童给父母画的画

我们把这些画拍照整理,通过当地村委会联系在外打工的家长,帮孩子传递画里的思念。阿杰的爸爸收到信息后,当天就打了视频电话。一开始阿杰还扭扭捏捏不敢过来,在队员们的鼓励下,他举着画纸凑在镜头前,絮絮叨叨地说奶奶种的玉米长得有多高了,说他现在学会做什么菜了,嘴角就没放下来过。

“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很胆怯,大部分又是留守儿童。他们会在电话里说今年又收了多少玉米,却不敢说一句‘我想你了’。”队员小李感叹道,“我们得帮孩子们说出来,这也是我们来这里的意义。”

图八 实践队员和孩子们的合影

离开杏花镇那天,阿杰抱着一袋刚煮好的玉米追过来,塞到队员们手里:“老师,这个甜,你们带在路上吃。”玉米的热气透过塑料袋传过来,暖得人眼眶发酸。

冷坑汇演文化打破传统偏见

从白垢学校的芒果雨帘出发,我们的足迹沿贺江蔓延,走过封开县的都平镇、杏花镇、江口街道,最终踏入怀集县冷坑镇的土地。这里的粤文化极其丰富——剪纸的纹路、花棍的声响、南拳的拳脚,本是代代相传的技艺,却在“男强女弱”的刻板印象里,成了孩子不敢触碰的性别禁区。

冷坑镇中心小学的剪纸课堂,是我们与偏见的第一次正面碰撞。起初备课时,我们选用了“龙凤呈祥”的剪纸模板,却没想到第一节课就遭遇了意外:初三的阿瑶看着自己手里的“龙纹”迟迟不敢下剪,小声和队员说“我剪不好这个,我想剪凤纹,爷爷说龙是男孩才该剪的”。这句话让我们突然意识到,剪纸不仅是文化传承,更能成为打破偏见的工具。

队员们当即调整方案,一边撕掉性别标签,将龙纹、凤纹、客家吉祥纹等所有纹样混放在桌上,告诉孩子喜欢哪个就剪哪个,没有“谁该剪、谁不该剪”;一边用主动引导,弱化偏见,队员小苏特意拿起龙纹剪纸示范,边剪边说:“老师是女生,也想试试剪龙,咱们一起比一比谁剪的龙鳞更整齐好不好?”

图九 实践队员示范剪纸技巧

如果说剪纸是细腻的心理对话,那冷坑的花棍舞班和南拳全女班,就是孩子们用动作喊出的“自强宣言”。

我们见到负责花棍舞指导的杜杜老师时,她正带着 20个孩子排练,花棍在孩子们手中翻飞,红绸带在空中划出弧线,伴随着“咚咚锵”的鼓点,整个文化站都充满了活力。

“刚开始教的时候,有男孩抹不开面子,觉得这是女生才跳的,练两下就想放弃。”杜杜老师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队伍里领舞的小航骄傲地说,“你看他现在动作多标准!”

听说冷坑镇练南拳的多是男生,坤坤老师和队员们一起商量,特意组建了南拳全女班,却没想到刚开始就遇阻——好几个有家长找来学校说:“女孩练这个太粗野,将来怎么嫁人?不如去学跳舞,文静又好看。”有女孩子也小声问:“我打得没男生有力,会不会被笑?”

而南拳全女班的训练场景,更让我们看到南拳文化里的“刚”——这份 “刚”,不只是拳脚的力度,更是孩子们打破偏见的勇气。每天下午,大家都能在活动室里看到坤坤老师带着15个姑娘训练的身影。夕阳下,她们的动作刚劲有力,出拳时的“喝哈”声震得空气都在颤。

图十 实践队员示范南拳动作

“以前镇上练南拳的都是男生,这些姑娘刚开始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们,但偏偏她们最争气。”骆老师的语气里满是自豪,“你看她们现在,一招一式都是‘顶天立地当自强’的样子!这不只是练功夫,更是练出‘女孩也能行’的底气!”

5天后,那些曾被偏见束缚的成长,终于在冷坑文艺汇演的舞台上绽放。开场前,台下还飘着“女生打拳不像样”“男生跳舞没出息”的闲言碎语,可当阿瑶捧着龙纹剪纸站上台,那认真剪出的每一笔都让议论声渐歇,终被自发的掌声取代;小航领跳花棍舞时,红绸翻飞如焰,利落的动作让曾调侃的观众也跟着鼓点拍手,叫好声此起彼伏;南拳全女班登场更是让全场沸腾,姑娘们出拳时的“喝哈”声撞得人心头发颤,曾经反对的家长红着眼眶使劲鼓掌。

图十一 冷坑镇花棍舞汇演

图十二 冷坑镇南拳汇演

散场时,有老人拉着队员叹道:“活了大半辈子,今天才明白,龙纹谁都能剪,拳脚谁都能练,这粤文化里的精气神,哪分什么男女!” 这场汇演的光芒照亮了偏见的角落,更让平等的种子在深深扎进了当地人的心里。

图十三 冷坑镇文艺汇演合照

15 天的肇庆三下乡之旅,从白垢镇的雨帘到杏花镇的稻花香,再到冷坑镇的文艺汇演舞台,“点亮心火”实践队的二十余名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专业温暖童心,更用热爱点燃了粤乡大地上的希望之火。

在白垢,实践队随李老师“蹲下来”教学,化解孩子们的胆怯,点亮“勇敢之火”;在杏花,实践队用“给爸妈的画”搭起情感桥,留守儿童的思念化作盼团圆的光;在冷坑,实践队借剪纸、花棍舞、南拳打破性别偏见,见证“平等之火”照亮观念盲区。

风华正茂续薪火,热血澎湃未敢歇。华师学子以心理学贴紧粤乡需求,用文化载体传递关怀,让课堂、田埂、舞台的微光,汇聚成乡村教育的“心火”。汇心灵之火,耀青春之光。路程虽远,但这团火会在孩子的画纸间、剪刀下,在更多青年奔赴基层的脚步里延续,让青春光芒,始终闪耀在乡村振兴路上。正如实践团负责人李铭辉所说:“这不是一次性的支教课堂,而是植根于当地文化基因的长效心理帮扶,点亮孩子们心中对自己、对未来的希望之火,就是我们此行的落脚点。”(华南师范大学,点亮心火实践团,撰稿:胡诗睿)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