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7月18日,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一路向黔"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贵州省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开展为期11天的茶产业振兴实践活动。这支由多民族学子组成的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把想法落实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誓言。

政策春风化雨荒山变金山

"记得2009年那会儿,这一片还是光秃秃的荒山,现在满眼都是绿油油的茶树。"德旺乡茶农余光跃站在自家茶园里,向实践队员们讲述着家乡的巨变。这变化的背后,是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持续发力。

2007年,贵州省启动"黔茶振兴计划",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德旺乡抓住政策机遇,在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机制支持下,建立起"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免费提供优质茶苗、技术培训、保底收购等政策组合拳,让昔日的荒山坡地变成了生态茶园。

实践团队在调研中发现,虽然采茶季收入可观,但农闲期仍存在劳动力闲置问题。为此,他们结合国家《关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打造"四季产业链"的建议:春季采茶、夏季研学、秋季制茶、冬季培训。

▲图为实践团队走访村民

科技赋能产业茶香飘向四方

走进德旺乡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实践团队深入体验了白茶制作的全流程。现代化生产线与传统手工技艺在这里和谐共存。“机器提高了效率,但茶叶的灵魂还是靠手艺。”合作社负责人冯叔的一席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通过了解参观制茶的每道工序,他们不仅学习了德旺白茶“毫香显露、甘醇鲜爽”的品质奥秘,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中传统产业升级的实践路径——既要守住技艺根本,又要拥抱技术创新。

▲图为负责人向团队介绍茶厂

文化赋能产业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在德旺乡茶艺馆,茶艺老师赵璐屹正在为队员们演示传统茶道。"这片叶子从浮到沉的过程,就像我们乡村振兴的历程。"赵老师的话让队员们深受启发。在学习茶艺展示的时候,团队意识到可以当地将土家族苗族文化元素融入茶产品设计,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文创茶礼。这种文化创新正是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生动实践,让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团队向老师学习茶艺

青春汗水浇灌乡村振兴显担当

在茶园里,队员们跟着茶农学习"三分种,七分管"的种植技艺。汗水浸透了衣衫,泥土沾满了双手,但大家干劲十足。"这些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和我们一起干活,还帮我们想了很多好点子。"茶农余伯伯竖起了大拇指。队员们弓着腰,按照“除早除小除了”的要诀仔细清理杂草,又遵循“浅耕保墒”的方法为茶树松土。汗水顺着脸颊滴入泥土,与这片茶园的羁绊也在悄然加深。

▲图为实践团队躬身茶园

"当双手沾满茶园的泥土时,我们真正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意义。"团队队长吴一姗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不仅增长了才干,更坚定了服务"三农"的信念。他们表示,要将所见所闻带回校园,带动更多同学关注乡村振兴。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德旺乡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政策引导、产业带动、文化赋能,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而在这条路上,新时代青年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一姗、李佳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霓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7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