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儿童美育课堂,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星梦天韵”实践队在后山小学,结束了两天的破冰游戏,于7月9日开始开展暑期艺术支教活动。实践队以第一板块“非遗传承·艺润童心”为主题,精心设计了古筝、漆扇、扎染等特色课程,为乡村孩子们开启了一场传统艺术的启蒙之旅。

古韵悠扬:指尖流淌的千年回响

“轻拢慢捻抹复挑”,古筝教室内,孩子们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拨动琴弦。从基本指法到经典曲目《灯火里的中国》的示范,队员以生动故事讲解古筝的历史,并示范演奏技巧。五年级学生小林兴奋地说:“第一次摸到真正的古筝,声音像流水一样好听!”古筝课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乐器的魅力,更在乐理学习中培养了专注力与审美情趣。

队员向孩子们展示古筝指甲

给孩子们弹奏古筝曲目

妙“扇”生花:一漆一色绘匠心

漆扇制作课堂上,队员们以非遗“大漆工艺”为灵感,带领孩子们用简易材料创作属于自己的漆扇。通过调配颜料、点染扇面,素白的扇子逐渐晕染出绚丽的色彩花纹。实践队队长方彤介绍:“本次简化了传统工艺,但保留了‘漆随水流’的核心美学,让孩子们在实验中理解非遗的随机之美。”孩子们举着独一无二的漆扇合影,脸上洋溢着成就感。

孩子们做了同一色系的漆扇

孩子们在展示自己做的漆扇

布里藏趣:扎染中的色彩魔法

扎染课程将课堂变成“色彩实验室”。队员们演示捆扎、浸染等步骤后,孩子们用皮筋和木棍对布料进行创意折叠,再投入靛蓝染料中。拆开后的花纹引发阵阵惊叹——蝴蝶纹、螺旋纹交错绽放,每一块布都是“意外的艺术品”。吴校长感慨:“农村孩子很少接触这类课程,扎染既锻炼动手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传统工艺的智慧。”

队员给孩子们讲解扎染的材料

孩子们在自己做扎染

以艺育心,播种文化自信

星梦天韵实践队将艺术支教与非遗传承相结合,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后续课程还将融入舞蹈、书法等内容,并筹备结课成果展。带队教师臧靓文表示:“希望用艺术的‘星星之火’,照亮乡村美育之路,让文化自信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方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