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甬城拾遗·青春传译”实践队赴基层一线,探访宁波博物馆与宁波帮博物馆,开展主题为“甬城拾遗·青春传译——跨文化第三空间下的宁波故事”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以语言为媒,在深入解码甬城七千年历史积淀与独特商帮精神的同时,积极探寻跨文化“第三空间”的构建路径,致力于用青春力量搭建面向世界的宁波故事传播桥梁。
双语解码: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在宁波博物馆河姆渡文化展区,“炭化的稻谷”、“猪纹陶钵”等见证七千年文明曙光的珍贵文物静静陈列。实践队员们化身“青春传译员”,带着探究的目光深入观察。一位英语专业的队员手持精心准备的双语笔记,主动向同行的格林纳达留学生介绍展品。她指着炭化稻谷解释道,这些实物证明河姆渡先民在七千多年前就已掌握水稻栽培技术,比欧洲早了约两千年。留学生专注聆听着,目光停留在展柜中精巧的骨器上。她分享道,在她的家乡,祖先同样会利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虽然样式不同,但跨越时空的相似智慧令人惊叹。远古的智慧在这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对话中熠熠生辉,文明的共通性穿透时空与地域的阻隔,在双语交流构建的“第三空间”里产生强烈共鸣。
图为队员所探讨的河姆渡新石器器物。
海丝明珠:从青瓷远航到学术高地
步入“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区,精美的越窑青瓷、古船模型与星罗棋布的贸易路线图,共同展现着唐宋时期明州(宁波古称)作为东方大港的盛况。实践队员们在此深入探究。其中一位队员指着釉色莹润的青瓷,向同伴们讲解道,这类青瓷在当时是广受欢迎的明星外销品。移步至北宋浙东学术展区,感受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同行的格林纳达留学生被展区呈现的多元思想交融所吸引。她向实践队员分享道,在她的祖国格林纳达,文化同样融合了非洲、欧洲和加勒比等多元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这与展区体现的开放包容精神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从“海丝”贸易的实物见证到思想碰撞的精神高地,队员们通过双语交流与记录,深刻体悟着宁波作为古代经济动脉与文化熔炉的双重枢纽地位,在“第三空间”的对话中触摸历史脉络。
图为队员们在研究“海上陶瓷之路”的路线。
港通天下:诠释“海定波宁”的期许
在“东南国际港城”展区,从古朴木船到现代巨轮的船舶模型演变,清晰展现了宁波港从简易码头发展成为世界级大港的历程。实践队员们在此细致采集影像资料,为后续的双语传播工作积累素材。当了解到“宁波”城名蕴含“海定波宁”的深刻寓意时,队员们围绕如何准确翻译展开了热烈讨论。经过探讨,最终凝练出“the sea calms and the waves settle”的译法,力求精准传递这座城市对安宁富足的美好愿景。同行的格林纳达留学生对此产生共鸣。她分享道,在她的家乡,也有祈求风平浪静的仪式,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人类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普遍愿望是相通的。通过记录港口发展脉络、探讨城市名称的双语表达,并与国际同伴交流文化习俗,实践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宁波港城发展的理解,更在实际行动中运用双语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共同愿景的认知。
图为实践队员在观察清代船舶模型的细节。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硕果累累。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宁波辉煌文脉,更在“青春传译”实战中锤炼了语言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双语导览、术语翻译等实践,专业知识转化为文化传播力。青年学子深刻感受到传承责任,未来将以青春之声向世界传译立体宁波,为家乡文化繁荣注入不竭动能。 (通讯员 陈玗晴)
图为“甬城拾遗·青春传译”实践队在宁波帮博物馆前的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玗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玗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