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佛山大学“乡约未来”实践团队奔赴广东省新会区三江镇,以“挖掘游龙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开启了一场充满青春活力的“三下乡”实践之旅。实践团通过直播互动、纪录片拍摄等方式,深度记录游龙文化的传承脉络,同时意外邂逅当地其他非遗项目,让这场乡土探寻更添惊喜。
7月17日,实践团于住所集合整装待发前往三江镇人民政府,傍晚召开总结会议,明确实践方向与分工,为后续行程筑牢基础。实践团在校内早早完成分工部署,技术组提前调试直播设备、规划拍摄脚本,宣传组则搜集整理三江游龙文化的历史资料,为实践做好充分准备。次日,实践团第一时间与镇政府对接,重点了解游龙文化的传承现状与保护需求,并敲定直播及拍摄计划。
图为实践团在三江镇人民政府与政府代表开展座谈会。何晓彤供图
聚焦游龙:直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1日傍晚,实践团分两支小分队前往仁和里龙宫和恒美坊龙宫,直击游龙展示现场。匠人手中的竹篾在灯光下翻飞,油彩勾勒出龙身的灵动纹路——这些细节通过实践团的镜头,实时呈现在直播间里。“原来游龙的‘龙须’要选三年以上的老竹篾,才能保证韧性!”随着主播的讲解,屏幕上弹幕不断,不少网友留言“想去现场看游龙巡游”。
图为非遗传承人赵健荣师傅在直播时跟观众们讲解金龙骨架的制作。伍芷洇供图
直播期间,实践团成员还跟游龙队员体验了舞龙头,感受一个龙头真正的重量。赵健荣师傅真诚地说:“你们年轻人愿意来拍、来播,这老手艺就有机会传得更远。”目前,实践团已累计拍摄游龙相关素材超100分钟,纪录片正进入后期剪辑阶段,将完整呈现从游龙扎制到巡游的全流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温钧天在恒美坊龙宫跟着游龙队员体验舞龙头。张桂灵供图
纪录片拍摄:留存非遗的温度与细节
为全景式呈现游龙文化,实践团继续兵分两路:一组跟踪拍摄采访非遗传承人全过程,了解许多与游龙文化相关的知识;另一组前往各处名胜,深入了解其发展。目前,纪录片已完成全部素材拍摄,将重点展现“匠人坚守”“传承非遗”两大主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伍芷洇、欧嘉辉在三江同庆洪圣馆采访赵国庆馆长。何晓彤供图
意外收获:非遗群像里的乡土底蕴
在聚焦游龙文化的过程中,实践团惊喜发现三江镇还藏着熊羆、醒狮等非遗珍宝。在仁和里龙宫进行直播时,传承人赵伟新师傅热情邀请实践团成员体验熊羆舞——头戴面具的舞者踏着鼓点腾跃,展现出独特的民俗魅力;在同庆洪圣馆内,实践团偶然碰上了正在训练的“醒狮少年们”,他们挥洒着汗水,身上散发着传承的光芒。实践团当即调整计划,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同样濒临失传的技艺,“它们都是三江的文化根脉,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学生陈宝玉说。
图为实践团成员赖林凯体验舞熊羆,赵伟新师傅在一旁悉心教导。刘珊竹供图
图为三江同庆洪圣馆内“醒狮少年们”的训练场景。伍芷洇供图
实践后期,团队向镇政府提交了游龙文化传播方案,结合直播数据与拍摄素材,提出“线上展播+线下体验”的推广思路。技术组同步剪辑出多条游龙文化短视频,在团队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后,播放量累计过万。
从文化传承记录到产业发展探寻,从生态走访到宣传赋能,从直播镜头前的实时互动,到纪录片里的细腻刻画,“乡约未来”实践团始终以游龙文化为核心,以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践行使命,用青春力量让传统非遗走出乡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三下乡中收获成长,也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期待这份热忱与实践,能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抹亮色,持续点亮乡土未来。。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说:“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声筒’,希望这份热忱能让游龙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成为三江镇乡村振兴的独特名片。”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三江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何晓彤供图
(通讯员 刘珊竹 伍芷洇)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