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佛山大学“乡约未来”实践团在广东省江门市三江镇仁和里龙宫成功举办“非遗直播进古村 技艺传承零距离”主题直播活动。活动邀请游龙文化非遗传承人赵伟源在线担任讲解,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向广大网友展示当地游龙文化。
直播中,赵师傅详细介绍了仁和里龙宫的历史与功能。他讲解道:“咱这仁和里龙宫,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藏着故事。早年间,这里是游龙活动的‘指挥中心’,每逢节庆,整条龙从这里出发。”他着重介绍了龙具制作工艺,指出:“你看这龙头,看着威风,制作起来可有大学问,竹篾做骨、绸缎为皮,光是彩绘就得耗上半个月,一点都马虎不得。”
图为游龙非遗传承人赵伟源师傅在直播间讲解介绍游龙文化。李思宁供图
针对直播间观众关于游龙历史、文创产品及学习难度的提问,赵伟源师傅进行了细致解答,并阐述了游龙文化的深层意义:“游龙不只是热闹,更是咱当地人的精神头,团结、奋进,都在这龙的摆动里呢。” 应观众要求,赵师傅现场演示了舞龙技巧,龙头在其操控下展现出腾跃盘旋的姿态,并亲自敲鼓伴奏。他随即邀请实践团成员体验舞龙。
实践团成员在尝试舞动小型龙头后,普遍感受到技艺的难度。赵师傅现场指导成员:“记住,不是用蛮劲,要跟着鼓点走,腰、手、脚得配合,就像龙在水里游,得有那份灵动劲儿。”
实时互动区好评如潮,观众纷纷点赞留言:“这龙也太活了吧!”“第一次见这么带劲的舞龙,看得我热血沸腾!”“这才是刻在骨子里的中国精气神!”这场跨越地域限制的直播,让深山里的非遗舞龙首次通过数字浪潮,将那份腾跃的力量与传承的热忱,传递到无数异地陌生人的眼前与心间。热闹的舞龙场面引来了不少村民围观,孩子们扒着门框看得入神,几位小朋友也跃跃欲试拿着小龙头挥舞的像模像样的,现场的欢笑声与直播间的点赞提示音交织在一起。
图为实践团成员方嘉怡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打鼓。方嘉怡供图
直播还展示了龙被制作环节。成员们观摩并尝试了将金片粘贴到绸缎上的精细工艺,亲身体验了制作的复杂与耗时。赵师傅介绍:“这一整条龙被,得耗上几个月呢。” 随后,团队前往熊羆训练基地,学习打鼓、敲锣及操作熊羆道具的配合技巧。赵师傅强调:“鼓点是‘命令’,熊羆的动作得跟着走,就像咱们过日子,得互相搭把手才能顺顺当当。”成员们通过练习逐渐掌握了节奏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梁婉熙在学习制作龙被。方嘉怡供图
本次直播吸引了超过600人次在线观看,点赞量达5万余次,有效传播了游龙文化。赵在线师傅在活动中表达了传承的愿望:“我就想尽自己的力量,将游龙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起来,传承下去,最终发扬出去。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喜欢游龙文化。”
此次活动是佛山大学“乡约未来”实践团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次实践探索。通过直播互动与亲身体验,团队有效拉近了公众与非遗技艺的距离,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活力。
图为两位非遗传承人与实践团成员的大合影。刘珊竹组供图
(通讯员 李思宁)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