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佛山大学乡约未来实践团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的恒美坊龙宫举办主题为“青春聚力焕非遗,金龙古韵传三江”的网络直播活动,运用新媒体手段推广当地游龙文化。当直播间的信号灯亮起,这场跨越屏幕的文化对话,正让藏在深巷里的游龙文化,乘着数字的翅膀飞向更远的地方。

街巷传单一纸轻,引来乡邻万缕情

当天下午14:00,实践团成员手中的50份直播预热宣传单,更像50张通往非遗世界的电子请柬。"扫码就能看直播,赵师傅要讲做龙的门道呢!"学子们的声音刚落,村口的阿伯就掏出老花镜,对着二维码研究起来;放学的孩子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能看到游龙队伍打鼓吗"。这些细碎的互动里,藏着一个朴素的期待:让三江的龙,被更多人看见。而直播,正是这场期待最直接的回响——它像一扇突然敞开的窗,让巷陌里的非遗,第一次有机会望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为乡约未来实践团成员发放游龙直播预热宣传单。伍芷洇供图

鼓点声声惊四座,金龙寸寸显匠心

晚上七点,直播正式开始。 "您现在看到的龙头,光竹骨就有数十斤重。"实践团成员温钧天同学试着抬举,肩膀微微下沉的弧度里,藏着游龙人日复一日的坚守。突然,一阵急促的鼓点炸开——游龙队伍的老师傅握槌而立,粗糙的手掌叩击着鼓面,节奏从沉稳到激越,仿佛有金龙正从屏幕里腾跃而出。"这鼓点要'急如惊雷,缓似流水',舞龙的魂就在这儿!"老师傅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字字砸在人心上,直播间的评论区瞬间涌来"太震撼了""想学"的留言,像一场跨越千里的喝彩。

图为游龙队伍成员帮助实践团成员感受龙头重量。张桂灵供图

图为游龙队伍成员教实践团成员打鼓。曾云禧供图

镜头转到时,金龙制作传承人赵健荣师傅正坐在小马扎上,指尖捏着根竹篾。他的指腹积着厚厚的茧,磨得竹片"沙沙"作响,额角的汗珠顺着鬓角滑落,滴在沾着彩漆的围裙上。"做龙急不得,竹骨要晾足半月,彩漆得刷三层,每层都要等前一层干透。"他拿起刚扎好的竹架,阳光透过竹条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年轻时觉得苦,现在看着龙在手里活过来,就觉得值。"说着,他举起一个龙形小挂件,粗糙的手指捏着精致的龙鳞,反差里尽是匠人的温柔,"送给大家,就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三江的龙,还在呢。"

图为非遗传承人赵健荣师傅在直播间讲解金龙制作过程。伍芷洇供图

直播落幕收获满,龙前合影意难平

晚上21:00,两小时的直播结束了,600多个观看数据背后,是无数双凝视非遗的眼睛;3万多个点赞,像一场无声的欢呼,回应着匠人的坚守。当实践团与传承人们在龙宫前合影,赵健荣师傅悄悄把直播设备往身边挪了挪,仿佛想让镜头再多留一会儿他的龙;游龙队员们互相整理着衣襟,脸上带着被更多人看见的羞涩与骄傲。横幅上"舞龙三江传古韵,青春聚力焕非遗"的字,在晚风中轻轻起伏,像一句对未来的承诺。

图为恒美坊龙宫现场直播画面。何晓彤组供图

离开时,直播间的留言还在不断刷新:"原来龙是这样做出来的,太了不起了""下次有直播一定看"。赵健荣师傅收拾工具时,对着实践团的学子们笑:"你们这直播,比咱走街串巷吆喝管用多了。"这句朴素的话里,藏着非遗人对传播的渴望,也映照着直播这束光的力量——它让深山里的手艺走出了巷陌,让匠人的坚守被更多人看见,更让游龙文化的种子,借着数字的风,撒向了更远的地方。

图为赵健荣师傅在收拾制龙材料。何晓彤供图

非遗薪火青春继,古韵新声远流传

青年躬身实践,方能与传统共振。佛山大学乡约未来实践团这场非遗直播,是学子们以新媒体为笔、以青春为墨,在乡土大地上书写的传承答卷。他们用镜头架起桥梁,让藏于深巷的游龙文化走出地域局限,让匠人坚守的手艺被更多人看见,生动诠释了青年力量在非遗活化与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深耕三江金龙等非遗项目的传播与传承,探索直播互动、文创开发、研学体验等多元路径,让古老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让这份文化“老手艺”真正成为点亮乡村振兴的“新光源”。

图为非遗传承人赵健荣师傅及游龙队成员与乡约未来实践团成员合影。

通讯员 | 李思宁

供图 | 何晓彤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8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