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谢婉仪)为响应文化传承与体教融合号召,2025年8月1日下午,广东财经大学“珠履星河”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汕尾市可塘镇罗山拳武术馆进行调研。在短短半日时光,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记录者”与“功夫体验者”,为推广罗山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青春动能。
技艺学习:聆听拳史,感悟传承之重
实践团聚焦罗山拳的深厚底蕴,与罗山拳传承人、武术馆馆长郭炯雄开展深度访谈。实践团成员就罗山拳的历史脉络、核心技法、挑战与创新等问题向馆长提问。从拳法流派到祖辈故事,言语间充满对传统武术的热爱与守护的使命感。“罗山拳不只是招式,更是我们地方的文化根脉。看到你们年轻人来探寻、记录,这份心就让我看到了希望。”馆长感慨说到。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镜头捕捉下馆长眼中闪烁的传承之光,这些珍贵的影像将成为传播罗山拳的重要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馆长 通讯员 邝子维 摄)
助教初心:青春视角,诠释武学新声
如何让古老拳法吸引年轻目光?实践团将镜头转向武术馆中的小助教。小助教是2022年进入武术馆学习的,她通过学习,一级一级升至助教,在武术馆中还有许多和她一样的小助教,武术馆每年都会训练新的小助教一代代传承下去。在训练场边,实践团成员与这位10后小助教畅谈。“学习罗山拳给你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馆中最小的学员是什么岁?”……成员们的问题带着好奇,试图探寻传统武术打动青少年的“童心密码”。庄助教说到,学习罗山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锻炼自身胆量。说着她便给实践团成员演示了一套比较简单的拳法,冲拳,推掌,扎马步,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力道沉稳,配合着短促有力的“嘿”“哈”吐气声,展现出扎实的功底。成员们纷纷点头称赞,感受到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庄助教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把拳练好,也帮助馆长教好更多的师弟师妹,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小助教 通讯员 邝子维 摄)
习拳入镜:一招一式,皆为传播蓄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采访结束后,在郭炯雄馆长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身学习罗山拳的一些基本招式,希望用自己学习的招式拍摄一些宣传视频。“双腿弯曲,屁股靠在后面的腿!”、“露半掌姿势会更好看!”馆长的指导声与成员们专注练习的身影交织。这些亲身习练的镜头,将直观展现罗山拳的入门魅力,拉近观众与传统武术的距离。“虽然只学了三招,但亲身体验后更能理解其中的劲力和美感,拍出来的画面也更有说服力。”实践团参与学习的成员庄权煜说道。
(图为团队成员向馆长学习基本招式 通讯员 邝子维 摄)
光影载道:半日凝练,期待拳风远扬
实践团成员表示:“这次武馆行,我们不仅是信息的采集者,更是罗山拳魅力的‘体验者’和传播信使。我们将精心剪辑宣传视频,用镜头讲好罗山拳的历史厚度与青春活力,让更多人看见这份珍贵的非遗瑰宝。”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领队侯老师及罗山拳武术馆郭馆长合照 通讯员 邝子维 摄)
在本次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罗山拳这门承载着海陆丰人文记忆的非遗技艺,正借着与传承人的对话被更多人看见。从拳师们坚守的拳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舞台,它不再只是旧时光里的拳脚功夫,更成为连接地域根脉、激活乡村活力的纽带。未来,当这份坚守与工程的发展同频共振,罗山拳定能在新的土壤里,打出属于传统文化的新力道,让汕尾的乡土故事,因这一拳一脚的传承,愈发鲜活动人。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庄权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庄权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