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至10日,广东海洋大学“彩云之滇彝乡行”社会实践队在魏斌老师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2025年暑假“民族团结行”专项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云南省弥勒市,通过田野调查与沉浸式体验,解码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密码。从历史智慧中汲取力量,探访彝族“黑虎将军”率众筑坝治水的壮举,揭示生态治理与传统社区动员的融合路径;于文化根脉中见证传承,记录非遗传承人“叶子奶奶”以树叶吹奏民族记忆的技艺,彰显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此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弥勒这片土地,正以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共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立体答卷。
1、可邑小镇访“叶子奶奶”:木叶声里的传承与忧思
广东海洋大学“彩云之滇彝乡行”社会实践队在可邑小镇调研期间,有幸拜访了7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子奶奶”毕桂云。这位从彝族普通村民成长起来的非遗大师,用一片树叶就能演绎多首经典旋律,将彝族木叶吹奏技艺推向艺术高峰。
在访谈中,叶子奶奶深情讲述了她的艺术人生:从农闲时自娱自乐的民间艺人,到如今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的成长轨迹恰与可邑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同频共振。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这项源于生活的技艺获得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希望游客来可邑,不要只满足于看个热闹。”叶子奶奶语重心长地说,“多听听木叶里的故事,学学阿细人的生活智慧。让这片会说话的叶子,把我们的民族情谊传得更远。”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文化担当,也揭示了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深层意义。
谈及村子的变化,奶奶满是欣慰。她感慨村子变为旅游村后,泥泞小路变成了平坦大道,出行难题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年轻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凭借旅游产业养家糊口,一家人得以团聚。奶奶几乎每天都参与村里的文艺表演,向外地游客展现吹叶子绝活。然而,奶奶也流露出一丝担忧。随着网络发展和游客增多,一些传统节日的味道变了。以火把节、祭火节来说,过去需要举行繁杂且庄重的仪式,人们怀着敬畏之心祈福,可现在却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娱乐狂欢,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祈福仪式。在奶奶看来,这些传统节日是彝族文化的根脉,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精神,不该被如此简化和娱乐化。她真诚地建议青年游客,在火把节等传统节日来到弥勒旅游,亲身参与到完整的传统节日活动中,与彝族人民一同体验节日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彝族文化的精神内核。
2、弥勒非遗草编:喀斯特山野间的民族匠心
云南弥勒的非遗草编,扎根于喀斯特地貌的山野间,以当地盛产的黄草、棕榈叶、竹篾等为原料,经编、绞、扣、盘等技法,编织出背篓、箩筐、草帽等兼具实用性与民族风情的物件,是彝族、壮族等各族群众指尖的生活智慧。
这片土地的草编技艺带着山间清风的质朴,风格融合了少数民族的生活印记:彝族草编背篓多缀以红绳纹饰,既耐负重又显节庆气息;壮族草席纹路细密,适配山间潮湿气候。原料取自山野、用后回归自然的特性,恰是当地“靠山吃山”生态观的生动体现,草绳缠绕的经纬间,藏着与自然共生的古老哲学。
3、太平湖村:从石漠荒滩到 “太平” 诗意的蜕变
广东海洋大学“彩云之滇彝乡行”社会实践队第二站来到太平湖村,这里曾饱受喀斯特地貌带来的生态困扰。石漠化、土壤板结、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村民生活困顿。转机始于1956年,在彝族抗日爱国将领“黑虎将军”张冲的带领下,弥勒市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开启了太平湖水库的建设征程。经过数十年的持续治理,昔日的生态痛点已蜕变为今日的发展亮点。如今,这座兼具农业灌溉与防洪功能的中型水库,不仅使1333.33公顷农田重获生机,更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水库的建设历程,正是国家生态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见证。
2017年12月,国际大地艺术家斯坦·赫德以彝族女性为原型创作的《太平公主》,为这片土地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作品巧妙地将水利工程的实用价值与民族文化的美学表达融为一体,使“太平”的寓意完成了从治水安民到文化传承的升华——既是对水患平息的纪念,更是对这片土地人文精神的礼赞。
4、弥勒博物馆:立体史书中的城市魅力
广东海洋大学“彩云之滇彝乡行”社会实践队的第三站探访了弥勒博物馆。这座总建筑面积达13240平方米的国家中型博物馆,犹如一部立体的地方志,系统展现了弥勒的历史文脉与民族风情。
在博物馆内,实践队员首先为游客讲解了弥勒最具代表性的物产——红糖的独特魅力。选用当地优质甘蔗为原料,沿袭古法工艺精心熬制而成的弥勒红糖,不仅色泽温润、甜而不腻,更蕴含着滇南各族群众的农耕智慧。这份传承百年的甜蜜滋味,已然成为弥勒风物的一张特色名片。
随后,队员们重点介绍了弥勒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博物馆的民族文化展厅通过系统展示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以及语言、艺术、节庆等文化元素,生动呈现了当地“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每一件展品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诉说着弥勒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5、锦屏山:滇南的自然与人文胜地
广东海洋大学“彩云之滇彝乡行”社会实践队的第四站探访了锦屏山风景区。这座位于弥勒市城北10公里的佛教胜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四方来客。远眺锦屏山,其磅礴山势如天然屏风般巍然矗立;近观则形似一尊静卧的弥勒巨佛,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景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0%,蓊郁的植被与清新的空气为游客营造出一处绝佳的心灵栖息地。
始建于宋朝的弥勒寺是锦屏山的文化核心,历经明清重修、现代扩建,形成了以大雄院、大智院、大运院为主体,供奉五尊造型各异弥勒佛像的佛教建筑群。其中,1999年落成的弥勒大佛尤为壮观——这座高19.99米的世界最大笑佛,由南怀瑾先生题词,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其笑口常开的形象既象征着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又蕴含着包容万物的佛教智慧。
景区内还有诸多文化瑰宝:“第一佛手”金光闪耀,彰显佛法无边;古朴典雅的龙华宝塔与自然相得益彰;变幻莫测的五彩云池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游览之余,游客还能品尝到清淡养生的素食斋饭,在山水之间体验身心合一的禅意生活“彩云之滇彝乡行”
广东海洋大学“彩云之滇彝乡行”社会实践队通过六天深入调研弥勒市文旅产业,发现这座城市的蜕变历程令人惊叹:从“黑虎将军”张冲带领各族群众共建太平湖水库改善生态,到“叶子奶奶”毕桂云传承木叶吹奏非遗技艺,再到锦屏山将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弥勒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到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身。然而调研也揭示出当前发展中的三大痛点:一是文旅融合深度不足导致文化体验流于表面;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偏远景区可达性;三是宣传力度有限制约品牌影响力。
为此,实践队建议通过开发沉浸式非遗工坊和农耕研学项目深化文旅融合,优化交通网络提升景区联动性,创新新媒体营销讲好“弥勒故事”,从而推动弥勒文旅产业在创新中传承、在融合中发展,将弥勒打造成为滇东南旅游新标杆,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贡献可复制的“弥勒模式”。这段调研经历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弥勒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撰文:彩云之滇彝乡行团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