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国家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乡村群众热爱生活、抒发情怀、向往美好的丰富载体。以富有新时代气息的传统戏曲,走向土地,走进村社,走近群众,更易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鼓舞人激励人,提升涵养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在2024-2025学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号角吹响之际,东北财经大学“梨园乡韵”——戏曲进乡村文脉传承实践团通过构建“展演+体验+调研+赋能”的四维模式,怀着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敬意与传承使命,踏上了辽宁乡村热土,奔赴辽阳市开展相关实践项目。
行前,实践团专程走进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实践团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详实的图文资料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烽烟中汲取精神伟力,了解革命先辈的赤诚与担当,缅怀英雄先烈。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信念,为后续的戏曲进乡村实践活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图 1 队员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图 2 队员观看纪念馆陈
次日,实践团抵达辽阳市佟二堡镇亮子口村。在辽阳的广袤乡间,这支年轻的团队并非简单的文化“送餐员”,而是精心构建了“展演+体验+调研+赋能”的四维实践模式,向基层群众普及传统戏曲、弘扬传统文化,为乡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活动,缓解农村文化资源匮乏,进而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以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深刻践行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同时也切实体会到了戏曲进乡村建设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此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图 3 队员抵达亮子口村
图 4 队员筹备活动
舞台之上,经典焕发新光彩
实践团队员们精心选取《花为媒》、《穆桂英挂帅》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协助戏曲演员将舞台搭在亮子口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吸引许多农民群众前来观赏。队员们热情邀请当地深藏民间的戏曲艺人同台献艺,锣鼓铿锵,水袖翻飞,辽宁地方戏曲的独特韵味在乡音乡情中流淌,为村民们奉上了一场家门口的高质量文化盛宴。
图 5 戏曲演员表演京剧选段
图 6 演员与戏曲乐队紧密配合
体验之中,零距离触摸国粹
舞台之外,“戏曲小课堂”与“工坊体验”同样人气高涨。队员们化身文化使者,深入浅出地辅助专业演员为群众讲解戏曲知识;在脸谱绘制工坊,村民们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一笔一画勾勒出忠奸善恶,色彩斑斓的面具下是跃跃欲试的好奇心;身段教学环节,简单的“云手”、“亮相”,让男女老少在模仿中体会着戏曲程式之美,欢声笑语间,传统艺术的种子悄然播撒。
图 7 村民体验脸谱绘制
图 8 村民体验身段教学
调研深处,聆听乡土文化心声
实践团并未止步于单向输出,队员们带着问卷和真诚的访谈,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俯身倾听这片土地对戏曲文化的真实需求与热切期盼。这些一手资料,不仅为后续活动精准导航,更成为探索“戏曲+文旅”融合新路径、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鲜活素材。
图 9 队员于村民家中调研
润物有声,实践育心
这场“梨园乡韵”之旅,实现了文化传承与青年成长的双向奔赴。它不仅是一次戏曲知识的普及,一场城乡文化的深情对话,更成为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纪念馆里英雄史诗的洗礼,乡村实践中扎根泥土的感悟,让队员们对肩负的社会责任有了切肤之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愈加坚定如磐。
图 10 队员与演员及村民
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虽告一段落,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已然传递。期待“梨园乡韵”实践团的青年们,将这份赤诚与智慧持续投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以青春之我,为赓续中华文化血脉、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澎湃的“东财力量”!(东北财经大学“梨园乡韵”暑期社会实践团 供稿)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