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025年7月3日至8日,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记录“智绘彝韵·艺脉新生——西昌非遗活化与社区振兴多维实践项目”。团队深入非遗工坊、社区文化阵地,围绕彝绣文化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实地调研中感受非遗魅力,在交流互动中探寻传承路径

初见:火把广场上的服饰密码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西昌火把广场,聚焦彝族服饰中的刺绣元素展开调研。广场上,彝族同胞身着传统服饰围圈跳舞,黑色的土布为底,银饰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衣襟和袖口处的刺绣纹样尤为夺目——有的是展翅的雄鹰,有的是缠绕的藤蔓,还有的是象征丰收的谷物。随后,队员们来到广场内的彝族文化展示与文创空间,在这里,队员们通过观察靛蓝披毡上的银饰缀绣、百褶裙上的火焰纹样,向商户询问图案寓意,初步梳理出羊角纹、蕨草纹等传统纹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为后续深入呷古村调研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

图为团队首战到达西昌火把广场,进行彝绣服饰的考察。

深耕:呷古村绣架上的技艺

团队带着从西昌火把广场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深入凉山腹地,来到了越西普雄镇呷古村,被称为“彝绣第一村”。实践团队在呷古村彝绣研学营地,开启系统性学习。营地内,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彝绣产品,大多为当地绣娘所绣。

期间,团队拜访了彝绣非遗传承人“为色啊比莫”老师,知道了队员们的来意,老师便让我们参观了她的工作室,打开门的瞬间,色彩浓烈的绣品铺满桌面——绣着羊角纹的披肩、缀满银饰的围裙、绣着马缨花图案的头巾,每一件都像会说话的艺术品。交流中,老师拿起一件绣品,指着细密的针脚说:“这个纹样叫‘火镰纹’,是祖辈传下来的,代表着对火的敬畏。”说着,她现场演示起刺绣技法,银针在丝线间穿梭,不一会儿就勾勒出一朵栩栩如生的索玛花。当然,队员们也上手试了一下彝绣,是个很神奇的体验,刚开始大家以为很简单,看着老师绣的很轻松,结果还是很有难度的。

图为团队拜访彝绣传承人“为色啊比莫” ,队员上手体验彝绣针法。

回望:彝海边的精神共鸣

实践最后一天,团队来到了彝海结盟纪念馆进行参观。彝海结盟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1935年红军与彝族同胞在这里歃血为盟,留下了民族团结的佳话。馆内文物静静陈列,包括:结盟仪式使用过的铜壶,虽有锈蚀但形制完整;记录彝汉约定的羊皮书,因年代久远泛黄但文字可辨;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步枪、军装,以及彝族群众的弯刀、服饰等。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幕幕场景复原,将那段历史清晰地铺展在眼前。

图为实践团队的集体合照

此次凉山之行,实践队通过“考察-学习-实践-感悟”的完整链条,全面认识彝绣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薏义。队员们表示,将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报告,积极向身边人传播彝绣文化,以青年之力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

撰文|彭静瑶

图片|宋俊杰

一审|李欣昱

二审|程巧钰

三审|姚奕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