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 (通讯员:方歆韵、郭言慧、周舒宇)2025年暑期,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上吴非遗折扇”实践团前往安吉县上吴村深入开展暑期调研实践活动。在乡镇街道工作人员方雅洁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访安吉宝明工艺制扇企业,前往一线倾听浙商精神与非遗折扇共奏的时代华章。
当一把看似寻常的折扇,在制扇厂员工的掌心展开绘丽的画卷——从竹乡深处的机器轰鸣,到漂洋过海的文化对话,“上吴非遗折扇”实践团看到的不仅是浙商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华优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破圈”密码。
一、竹韵千年焕新颜
实践期间,团队与制扇企业结成友好合作关系,企业孙老板亲自带着队员们走访了企业最新升级的制扇车间——淡淡的竹香与浸润在空气中,机器的嗡鸣与匠人手作的碰撞摩擦声交织成乐章。千年的时光就这样变得轻盈而透明,融化在鼻尖的竹香润物无声地将美送到每个走进这里的人心底。
队员们看到,在锯料车间,老师傅手持竹刀,沿着竹节的纹理轻巧劈开。精准无差的娴熟背后,是漫长时间凝聚的匠人之心。竹屑纷飞间,上吴村祖辈伐竹制扇的代代相承赫然在目。而隔壁车间里,数控劈片机床正以毫米级的精度切割竹材,激光雕花机在扇骨上勾勒出流畅纹样。
蒸煮池里,竹片在古法配方的沸水中翻滚,传承的智慧让它褪去青涩以保长久耐用;UV 固化上漆流水线上,特制涂料在紫外线照射下瞬间凝固,赋予扇面莹润光泽,却依然延续着传统漆艺 “七遍成器” 的严谨;最后总装配扇环节的自动穿钉工序,精准完成一次次扇骨组装背后,闪耀的是匠人世代坚守的 “毫厘不差” 的造物哲学。
经过团队的实地数据统计和对工人的随机采访,在宝明工艺制扇企业车间这样的“新旧交织”早已是常态。在这里,传承与创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传统美学和坚守融入科技创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同时也给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新生的机遇。
小小一把折扇,凝聚着“新旧共鸣”的星星之火。这无疑是传统手工艺在“数智”时代的“新生”——传统支柱产业如何在不忘初心中跟紧时代,扩大优势,生生不息,团队循着千年竹艺这一条线索,在安吉上吴村找到了答案。
二、浙商出海载千秋
团队调研走访了企业的物流“出厂”车间。在这里,小小折扇的“出海”轨迹之广泛令人震惊。装箱、贴单、发往快递站,介绍栏这些看似简单寻常的流水作业,实则是千万“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缩影。
过去,浙商凭借“四千精神”从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逐步将生意拓展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如今,以宝明工艺制扇企业为代表的浙商,更是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带着安吉的竹扇出海,打开村民致富路,亦是把优质的商品推向世界,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主动融入全球市场。
在对企业负责人的访谈结尾,孙老板拿出一盒企业自己制作的折扇作为赠礼,感谢实践团队对传承非遗在新时代实现传新型发展的重视,也是鼓励。是意外之喜,是折扇之美,也为实践团对于非遗传承口述史的追寻增添几分上吴人情的暖意。
在这次“安吉上吴寻扇影,青衿口述续文脉”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上吴非遗折扇”实践团的成员们通过实地调研,采访记录等方式,深入非遗传承的工艺一线,读匠人坚守,也悟浙商创新。这些从历史深处来,往未来前方去的实践真知,将长久铭刻在队员们心中,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课题鲜活而不可磨灭的注脚。
从浙江工商大学到安吉县深处的上吴村落,在这场意义非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最后收获了一把折扇。扇骨清香,是上吴村祖辈伐竹制扇的烟火;扇面清丽,是安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蜕变身姿。这一把折扇不仅联结着竹与纸、机器与手工,还连接着上吴村的过往与今明,以及这群短暂到访的学生与留守在上吴折扇岁月中的匠人。当青春力量聚焦非遗传承,当传统美学主动追随时代步伐,思政课堂上“文化自信”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大音希声,终于在实践的脚步中化为切实可感的黄钟大吕。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