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切实提升青少年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点燃他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培养责任感和科学素养并激发其投身气候行动的热情。7月15日,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爱心托管班”在景阳镇革塘坝社区教学点,为孩子们精心打造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气候行动特色课程。
本次课程由志愿服务队李官乾老师主讲,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3)“气候行动”为主线,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课程从区分“天气”与“气候”入手,帮助孩子们理解天气是短时、局部的变化,而气候则是长期、大范围的稳定状态。虽然概念不同,但两者都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紧密相连。随后,李老师揭示了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特别是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其中75%是来自天然气和石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当气候变化的影响变得具体时,李官乾老师结合景阳镇的实际情况,生动描绘了其对当地农业的冲击:从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害的加剧,到生产成本的攀升和产量下降。同时,他也指出气候变化给居民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如住房安全受损、出行困难和生活成本增加。为了让孩子们成为守护地球的行动者,李老师分享了一系列触手可及的环保建议:随手关灯、合理使用空调、及时拔掉闲置电器插头;优先选择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拒绝“一次性”消费,自带购物袋,减少塑料制品使用。
通过引人入胜的提问讨论、趣味连线题和启发性的小组交流,这堂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掌握了气候变化知识,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气候行动中的责任与担当。孩子们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践行环保理念,并带动家人朋友一同加入气候行动,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课程结束后,记者采访到李官乾老师,他表示:“许多学生表现出的对气候变化的好奇与热情,远超我的预期。当气候变化影响景阳镇的话题触及到他们时,孩子们分享了家乡农田被暴雨冲毁的经历,或是冬天水管被冻裂的场景。这些切身的经历让‘极端天气’不再是遥远的词汇,而是他们生活中真实的存在。此时再告诉他们,通过节约用电、低碳出行等方式就能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他们的参与感和行动力无疑会更强。”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颖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