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刘涌潮 张伟晨 黄珍琦 刘逸飞 谢子恒 报道 李盈 摄影)为深入挖掘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凭借专业视角助力其保护与开发,武昌理工学院智创先锋红色“青骑兵”志愿服务团走进大树垭村天主教堂,开启了一场古建筑调研之旅。此次调研着重聚焦于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的历史底蕴与建筑特色,结合工程造价专业知识,探寻其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可行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专业力量。
大树垭村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属于仿哥特式石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达 1872 平方米。其中,圣堂由四根精雕细琢的青石柱撑起 30 米高的空间,圣母亭、解罪亭等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工艺与比利时教堂风格,是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记忆,也为文旅开发提供了独特的 IP 资源。
调研期间,团队聚焦建筑本体。在历史建造成本还原方面,以圣堂的青石柱为例,团队通过梳理史料并进行市场类比,结合建筑规模与工艺复杂度,估算出教堂初建时的总成本。这不仅凸显了古建建造过程中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也为大树垭村文旅故事的挖掘提供了“成本叙事”的独特素材。针对建筑出现的风化、结构老化等问题,团队运用专业模型对修缮工程进行拆解,涵盖石构件加固、屋面防水、内饰修复等分项工程,详细测算人工、材料、设计等费用,编制出详尽的造价清单。同时,结合文旅开发需求,预留“古建活化”的成本空间,确保保护与开发的预算平衡。
基于造价分析,团队为大树垭村古建文旅开发提出一系列建议。一方面,将古建造价历史与工艺转化为游客能够感知的“文化消费”内容。例如设计“青石柱的前世今生”讲解路线,结合造价数据讲述石材开采的故事,让游客深入理解古建价值,提升游览的沉浸感。另一方面,古建修缮及后续文旅配套(如民宿、文创店)优先采购本地材料、雇佣本地工匠。经团队测算,修缮工程预计带动当地石材加工、传统木工等产业增收,形成“保护投资—在地消费—经济回流”的良性循环,让古建保护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此外,在规划文旅项目时,采用“微改造、轻运营”模式,利用教堂附属建筑改造低成本文创空间,控制初始投资;通过门票、研学活动回收成本,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像测算“古建研学基地”的年运营成本与收益,证明在合理造价规划下,文旅业态可实现自我造血。
调研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到智创先锋红色“青骑兵”志愿服务团的郑文涛,他表示:“团队以工程造价专业为支撑,将古建保护与文旅发展紧密串联起来。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为大树垭村天主教堂打造‘保护有成本支撑、开发有经济活力’的文旅样本,让这座百年古建真正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文化引擎’。”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珍琦 刘涌潮 张伟晨 刘逸飞 谢子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珍琦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