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至8月3日,闽江学院“闽东之光,翰墨流芳”实践队深入宁德市区、福州市罗源县、宁德市古田县茶洋村,围绕“古村落书法文化的传承”展开为期四天的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累计完成近30场访谈,走访多个文化地标,挖掘茶洋村在书法传承方面独特的历史脉络与现实价值。
此次实践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为主线,聚焦书法艺术在乡村社会中的文化功能、精神价值与传承机制,力求呈现出一幅以笔墨为载体的乡村文化图景。
▲图为实践队员在农耕书院田野调查,“闽东之光,翰墨流芳”实践队供图。
根基:文化信仰及家族纽带
在信息闭塞,物质匮乏的年代,书法不仅是村民在农耕之余的娱乐活动,更承载着村民对文化的向往和眺望。对茶洋村老一辈书法家而言,书法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传递,更多地来自对文化的信仰和追寻。实践队走访发现,当地书法传承多以家族为单位,呈现出代际分明、师承严谨的特点。阮为康与阮宪镇父子的家学渊源,阮天朝与阮为真兄弟的切磋共进,阮宪铎与李素英夫妻的笔墨相濡,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传承图谱。
上个世纪60、70年代,茶洋村没有通路,也没有商业,艰苦的生活环境与高雅的书法艺术形成鲜明反差。因此,书法之于村中百姓,它不仅构成了一幕幕生活日常,也扮演着精神信仰的角色。
“有字的报纸不容许随意糟蹋。”在采访中,老一辈书法家阮宪镇教授回忆儿时写字时提到,其眼中流露的敬畏令人动容。书法在代际之间传递的,不仅是笔法技艺,更是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坚守与信仰。这种对文化的虔诚,恰是书法在茶洋这个偏远山村生生不息的根基。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阮宪镇教授,“闽东之光,翰墨流芳”实践队供图。
滋养:笔墨中的心灵栖居
随着时代变迁,书法在年轻一代中的角色也悄然发生变化。在访谈中,实践队员们清晰感受到:不同代际的书法家之间,书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年轻一代书法家眼中,书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神信仰,更多的是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相处一种重要方式。80、90年代出生的书法家们,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生活水平较上辈明显提高,宣纸、墨汁等书法用具在他们眼中已不再是“奢侈品”。
实践队成员在与年轻书法家阮弦的交流中了解到,书法已成为她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笔临帖,能让我在浮躁中找回宁静。”她说。另一位年轻书法家阮天野则表示,相比摄影或绘画,书法更具灵活性和便捷性,是一种“便宜而有效的放松方式”。
这一代人对书法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出个体心理层面的需求。书法在他们手中,成为一种心灵滋养的工具,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方静土。正如茶洋古村落精神生活的“天然空调”,在无声中浸润人心。
赓续:书法传承的坚守与创新
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当下,古村落面临人口外流、文化断层等现实挑战。实践队发现,茶洋村的手写春联逐渐被印刷品取代,村中能执笔挥毫的书法人才日益减少,书法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是,茶洋村并未让书法文化就此式微。据了解,该村通过举办书法笔会、书画作品展等活动,吸引老中青三代共同参与,激活书法文化的社区活力。不仅如此,有的乡贤在都市开设书法课堂,有的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书法技艺,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承新模式。
守望:一场由普通人参与的接力
“书法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存续,而是一场由无数普通人接力的文化守望。”实践队指导老师阮弦在总结中指出。
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茶洋村仍在尽力以手写的温度守护着文化的原真性。在茶洋村,书法不仅是艺术表达的媒介,更是文化认同的象征。它承载着村民对历史的记忆、对文化的信仰,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无论是老一辈的坚守,还是年轻一代的创新,都在共同书写着一幅关于传承与发展的文化长卷。
实践队在田野调查中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不仅为书法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保护提供了现实路径。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是一份关于“古村落书法何以传承”的终身课题。
▲图为实践队员在古田县茶洋村合影,“闽东之光,翰墨流芳”实践队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星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星诒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