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通,则发展通;文化兴,则乡村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连接城乡交流、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本次大连外国语大学“溪涧筑梦”实践团奔赴锦州市义县大定堡乡南石桥子村,开展暑期推普实践活动,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抓手,深入乡村调研、教学,用青春力量为乡村语言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助力乡村实现更顺畅的交流与更广阔的发展。
入村调研,摸清推普“底数”
2025年7月,抵达南石桥子村后,实践团迅速开展普通话使用情况调研。成员们走家串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覆盖不同年龄、职业群体。在调研中发现,当地因方言使用习惯深厚,村民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留守老人日常交流依赖方言,对普通话认知有限;中青年虽有学习需求,但受限于缺乏系统学习渠道,发音、词汇运用存在偏差;孩子们在学校接触普通话,却因家庭语言环境影响,口语表达规范性不足。一位准备发展乡村电商的村民坦言:“想通过直播卖农产品,可普通话不好,担心影响沟通和销售。”这些调研结果,为后续推普工作精准开展提供依据。
▲图为队员听村干部介绍村里普通话使用情况 赵晨颖 摄
多元教学,点燃语言“火种”
针对调研问题,实践团为村民和孩子定制推普课程。在村活动室,面向孩子的“趣味普通话课堂”率先开课。成员们以生动形式教学,用拼音卡片纠正发音,借绕口令、儿歌强化语感,还通过情景对话模拟生活场景,让孩子在互动中掌握规范表达。五年级学生小宇说:“以前分不清平翘舌,现在能准确读‘四是四,十是十’啦!”
同时,实践团为有需求的村民开设“实用普通话培训”。围绕外出务工、电商沟通等场景,传授求职面试、产品介绍等实用话术。准备外出务工的村民老张反馈:“学会这些普通话,出去找工作、和工友交流更有底气了。”
▲图为队员为村民开展普通话培训 赵晨颖 摄
活动赋能,营造推普氛围
为让普通话自然融入乡村生活,实践团策划了系列贴合日常的推普活动。实践团在村公告栏设“每日一句普通话”专栏,精选生活短句并标注拼音,每日更新供村民随时学习。负责维护的赵大叔说:“这些句子实用,跟外来收购商打交道用得上,我天天盼着更新。”针对孩子,实践团在村图书室开设“普通话故事角”,成员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并跟着模仿。三年级的小雨说:“哥哥姐姐读得好听,我现在能用普通话给奶奶讲《三只小猪》了。”
此外,实践团还整理普通话版村规政策张贴公示,并录制音频通过村广播早间播放,方便村民理解。这些活动让普通话渗透到日常,悄然营造出“学用普通话”的氛围。
▲图为孩子们在推普课堂前的合影 赵晨颖 摄
长效衔接,延续推普“温度”
实践结束前,实践团与村委会建立长期联系机制。成员们整理调研数据、教学资料,留给村图书室作为语言学习资源;还为村里制定结对帮扶计划,持续巩固推普成果。村委会主任表示:“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期待长期合作让推普更深入。”
▲图为队员在推普课堂中合影 赵晨颖 摄
大连外国语大学“溪涧筑梦”实践团在南石桥子村的推普实践,以调研为基、教学为翼、活动为桥,精准回应乡村语言需求。从摸清问题到落地教学,从短期实践到长效规划,实践团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助力。未来,期待更多青春力量加入,以语言为笔,书写乡村发展新篇。(撰文:张容祯、刘嘉欣)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容祯、刘嘉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容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