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英歌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7月18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星愿筑梦实践队联合共青团甲子镇委员会、陆丰市甲子镇中心小学、甲子英歌舞队在广东省岭南美术馆(陆丰市甲子文化艺术中心)开展以“高校赋能+学生互动+文化馆资源适配”三级联动模式为主的非遗文化活动,实践队精心制作甲子英歌舞宣传视频,带领学生一同领略甲子英歌舞的独特魅力。此次活动旨在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实现大学、小学师生在非遗互动中深刻认识到了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甲子英歌展魅力
广东省岭南美术馆里甲子英歌舞队队员们身着统一练功服,手持彩漆英歌槌,在激昂的鼓点中展现出整齐划一的动作和饱满的精神面貌。当英歌舞队队长蔡舒帆振臂挥槌时,负责拍摄的实践队队员温尔雅同学赞叹道,“敲击的鼓槌声仿佛敲在了我的心口,我所感受到的震撼力是隔着屏幕永远无法体会的!这也更加坚定了团队成员拍好甲子英歌舞的决心,让甲子英歌舞“走”出去!”
图为甲子英歌舞队表演照片。
校园展厅授英歌
展演结束后,该实践队邀请甲子英歌舞队队员来到甲子镇中心小学手把手教授学生英歌槌技法。随后,该实践队带领学生们走进广东省岭南美术馆非遗展厅,甲子英歌舞传承人林炳光为实践队员和学生详解百年传承史。紧接着步入操作厅,林炳光老师拿起英歌槌一边讲解,一边指导学生动作,“腰板要直,眼神要有神” 。六年级学生蔡安垹激动道:“原来英歌棒这样打才够气势!”。这让甲子英歌非遗文化变得可感可触,远胜于传统书本课堂的抽象说教。
图为活动现场林炳光老师亲自指导学生的照片。
非遗传承润心田
实践队队员和学生们专注的眼眸里映照着英歌舞的刚健身影,跃跃欲试的姿态中涌动着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在此次甲子英歌舞展演与 “大小” 牵手走近甲子英歌舞的教学中,通过英歌槌的起落让非遗扎根童心,既为学生们完成了一次生动的文化启蒙,更乡村非遗传承开辟了年轻化路径。本次活动结束后星愿筑梦实践队以甲子英歌舞的“文畔”和“武畔”为创作元素,精心设计原创甲子英歌舞IP形象,开发了英歌舞人偶抱枕、钥匙扣、便签等一系列英歌舞文创,获得当地广泛好评,实践队在助力甲子英歌舞非遗文化传承,为新时代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折射出青年力量在文化传承中的鲜活担当。作为大学生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该实践队以“高校赋能+学生互动+文化馆资源适配”三级联动模式,在为非遗赋能的同时,借由英歌舞的精彩演出、现场老师的指导与文化馆内的参观,让甲子英歌舞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心灵。从甲子英歌舞队队员一招一式的手把手传授到林炳光老师给学生们的精神解码。星愿筑梦实践队这一次的实践既是青年力量以文化为纽带走进的鲜活注脚,更是青年群体以行动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时代担当。
图为实践队设计原创甲子英歌舞IP形象。
“让非遗走进年轻一代,是我们实践的重要课题。”星愿筑梦实践队带队老师臧靓文老师表示。据悉,该实践队将探索乡村非遗与青少年教育的创新融合,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宣传非遗文化,让非遗“走”出去,用青春力量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下一步,该实践队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将继续探索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教育的创新结合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当更多这样的青年力量汇入“百千万工程”的洪流中必将凝聚成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磅礴动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造式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星愿筑梦实践队的本次探索不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理解和高质量推动甲子英歌舞的创造式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让古老文明在青春传承中绽放出映照民族复兴之路的时代光彩。
撰文 |黄越 陈佳音 卢志馨 陈思贝 曾祺馨 林丽思
图片 |温尔雅 黄芷迎
审核 |陈佳音 杨雨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雨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雨婷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