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岐踪承光”社会实践队奔赴吉林省辽源市,以“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开启了一场“探寻中医药根脉、服务基层健康”的实践之旅。在这里,他们通过解码关药的古今发展,把课堂所学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健康科普,在探访中深耕产业势能,在互动中播撒养生理念,为辽源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青春思考,让千年中医智慧惠及民生。
博馆识关药,问卷集民声
走进国家关药博物馆,陈列的关药标本、古法炮制工具与详实的文献资料,串联起辽源地区中医药发展的千年脉络。实践队员们在指导教师的讲解下,对关药的性味归经,临床应用有了深入了解。为进一步掌握东辽县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队员们还向馆内工作人员及参观群众发放了专项调查问卷,围绕关药种植、加工、市场推广及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调研,力求全面捕捉当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图为实践团问卷调研当地中药产业情况
传单载智慧,烟火种健康
实践队转赴辽源市安石镇朝阳村,将目光投向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实践队员们走村入户,恰逢辽源市文联演出团在村里举办“八一”建军节慰问演出,实践队员们敏锐地抓住这一聚集人气的良机,积极融入其中,热情地向驻足观看演出的村民们递上中医养生宣传单。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讲解着中医“未病先防”的智慧,激起了大家的热切讨论,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其中,看到大家对节气养生知识的频频点头和真诚认可,队员刘雨晴感叹道:“中医知识真的慢慢走进更多人心里了,真好。” 一位大爷看到宣传单上熟悉的食材,惊喜地对旁边的大姨说:“过几天立秋了,你这百合可得给我留点! 按这上面说的,能润肺呢!”。据统计,活动当天共累计发放宣传单200余份,这些小小的纸张,承载着古老的中医养生智慧,伴随着关东大地特有的乡土“烟火气”,悄然走进了朝阳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健康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发放中医养生宣传单
深研鹿产业,科普入农家
梅花鹿作为关药的典型代表,又有着“鹿身百宝”的称号,是这次关药调研的重点方向,而东丰县正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梅花鹿之乡”。因此队员们在东丰县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踏入皇家鹿苑博物馆和东丰国际梅花鹿产业创投园,在专业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从鹿茸的温肾壮阳、益精养血,到鹿角的活血散瘀消肿,再到鹿胎膏的调经补血……鹿身上每一处“珍宝”所蕴含的独特药性和精妙配伍,在讲解中逐渐清晰、立体。队员们对梅花鹿作为关药瑰宝的珍贵价值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
▲图为实践团参观皇家鹿苑博物馆
实践队深知,中医知识的传播点在于普及万千百姓。为此,团队特意选择了对本地鹿业和中医都有了解的得胜村,深入田间地头与村镇,通过下发调查问卷,与鹿农们面对面交流,详细记录了当前梅花鹿在中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如产品运输不便,品牌效应不足,销售方向缺失等,收集一手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队员们对当地村民开展了生动有趣的中医知识普及活动,讲解了中医舌诊,脉诊的基本内容。“来,大叔,您伸出舌头看看……舌苔厚白,说明可能有点寒湿。” 简单的互动,让古老的中医诊法变得触手可及,队员们更是贴心地准备了应季的养生食疗方案,这些源自生活、简便易行的养生建议,填补了基层群众对中医知识的空白。
▲图为实践团开展中医知识普及活动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课堂理论向广阔天地的有力延伸。领队老师孔庆斌指出:“此行不仅是一次对关东道地药材文化根脉的深入调研,更是一场将青春智慧融入基层服务的生动实践。让青年学子们直观目睹中医药产业的现状,深刻理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
▲图为实践团合照
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中医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典籍中的精深理论,更在于服务人民健康的实践中。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与感悟,“岐踪承光”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更加坚定了服务国家大健康战略的信念。他们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将所见所思所学转化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青春动能,努力让千年岐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真正惠泽千家万户。(通讯员 刘雨晴 孙靓迪)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雨晴 孙靓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雨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