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顾容)2025年7月,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碧野薪火”实践团队一行8人前往江苏省盐城市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筑梦乡村,绿动未来”为主题,前往得珍家庭农场和湿地公园,通过实地调研、采访交流、环保实践等方式,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沃土育新苗,产业振兴展活力
清晨,实践团踏入得珍家庭农场,沉浸式解锁蔬菜园生产模式与田间管理奥秘。在得珍家庭农场经理王徳清带领下,成员们穿梭于菜畦间,观察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补水,了解科学种植分区规划。从育苗时把控温度湿度,到采收期依据成熟度精细采摘,一套标准化流程,让实践团触摸到现代农业的智慧脉搏,读懂 “科技赋能田园” 的生动实践。
图为得珍家庭农场经理王徳清为实践队员讲解蔬菜园历年发展。 赵小宁 供图
图为得珍家庭农场经理王德清为实践团队员讲解蔬菜园生产模式。赵小宁 供图
成员们走进蔬菜大棚,沉浸式参与农事劳作,在实践中感悟农耕智慧。在阳光玫瑰种植大棚内,成员们围在农户身旁,认真学习果实套袋技巧——既要挑选大小合适的果袋,确保能完整包裹住葡萄串,又要小心翼翼地将袋口收紧扎牢,避免虫鸟侵入和雨水渗入,同时还得注意不碰伤娇嫩的果实。大家一手托着沉甸甸的葡萄串,一手撑开果袋轻轻套上,手指在袋口熟练地打结固定。反复操作下,指尖被果袋边缘磨得有些发红,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沾满泥土的手套上,衣衫早已被大棚内的湿热空气浸透,却始终专注于手中的活儿,生怕因套袋不规范影响葡萄品相和品质。
图为听农户讲解阳光玫瑰生长工作要领。赵小宁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套袋场景。赵小宁 供图
劳作结束后,大家围坐在合作社的农户 “土专家” 身边,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这位“土专家”扎根乡土,守着土地,一心闯出致富路。他从最初独自摸索种菜,面对种子的选择、播种的时机、灌溉的频率,都要自己一点点尝试,无数次在田间地头观察作物生长,熬过市场价格波动的艰难,满心焦虑却从未放弃。他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土经验”升级成“新技法”,像是根据不同土壤条件调整施肥配方,利用天然驱虫法减少病虫害。他毫无保留地带着大伙一起学、一起干,手把手教村民新的种植方法,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他扎根乡土、敢闯敢拼的劲儿,让青春力量真切感受到乡村创业的温度,也明白了“农户齐心,黄土成金”的实干真理 。
图为农户为实践队员讲解乡村故事。赵小宁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得珍家庭农场经理王德清合影。赵小宁 供图
碧水映初心,生态保护筑屏障
为更深入的感悟生态建设成就,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条子泥湿地。条子泥湿地,这片位于黄海之滨的神奇土地,蕴含着无数令人惊叹的生态奥秘。实践团成员踏入湿地,便被眼前广袤无垠的滩涂和独特的生态景观所震撼。在湿地负责人的引领下,成员们前往方糖河口,了解互花米草的专项治理行动,深认识盐碱地改造的“先锋植物”碱蓬,深入学习湿地生态知识,开启了一段探索生态奇迹的旅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方糖河口。赵小宁供图
图为成员们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拍摄照片。赵小宁供图
条子泥湿地的观景平台上,实践团成员们手持望远镜,专注望向远方。蓝天为幕,湿地作景,他们在这片候鸟天堂里,探寻飞羽精灵的踪迹。每一次目镜后的凝视,都是与自然的对话,在候鸟的振翅与栖息间,体悟生态之美,用行动记录湿地生机,让守护自然的初心,随望远镜的视野,向更辽阔的天地延伸 。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鸟类。顾容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拍摄的鸟类图片。党从政 供图
条子泥湿地的碱蓬草作为生态修复“先锋植物”,引发实践团关注。这种植物在稳固土壤、净化水质上作用关键,成片生长为底栖生物提供栖息觅食场所,也为候鸟迁徙搭建重要中转站。互花米草治理是湿地保护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东台沿海实施海岸线生态修复27.6公里,退渔还湿1.7万亩,累计修复湿地超6万亩,尤其彻底除治近7万亩互花米草,有效恢复了滩涂本土生物群落。“作为我国首个海岸带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9万亩的东台川水湾区域成了黑嘴鸥等鸟类的’新家园’”。工作人员介绍,”清除互花米草后进行水系改造和盐蒿播种,一年半来试验区盐蒿长势好,吸引不少黑嘴鸥筑巢,未来计划将这里打造成黑嘴鸥第二繁殖地”。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深刻感悟着碱蓬草在生态修复进程中的独特贡献,思索着如何为湿地的 “绿化” 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图为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展示碱蓬。赵小宁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赵小宁 供图
青春汇智行,美丽乡村共行动
实践团成员将科技知识与环保理念带到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在科技普及环节,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少年正专注地看着智能设备 ,这是实践团成员带来的人工智能科普展示。成员们通过互动体验,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指尖划过屏幕,程序实时反应;说出指令,虚拟形象应声而动。这些瞬间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实践团成员表示,希望用科技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梦想,未来为乡村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图为孩子通过ai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赵小宁 供图
实践团成员投身乡村环境美化行动,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弯腰清理道路旁的垃圾。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成员们徒手捡起散落的塑料袋、废纸屑,连草丛里藏着的烟头等细小垃圾也不放过。孩子们跟着大人的样子,踮脚够着树枝上挂着的废塑料瓶,指尖沾着泥土与污渍,却没人喊累。大家一边清扫,一边给孩子们讲垃圾分类的知识。这份不怕脏累的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环保理念,也悄悄影响着村民,共同为营造整洁美丽的乡村风貌添力。
图为孩子与实践团成员一起捡拾垃圾。赵小宁 供图
在了解湿地保护,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更加坚定了推动当代青年了解并推广垃圾分类的决心,实践团成员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并制作了一个有关湿地保护,垃圾分类的网页,旨在将现代元素融入环境保护,让更多的人们来了解垃圾分类,学习垃圾分类,共同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图为实践团成员王志宇在制作网页。王志宇 供图
(通讯员 顾容)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顾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