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至26日,江苏师范大学“绣动壮乡·非遗振兴调研团”赴马山县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绣动壮乡·寻找非遗记忆·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五天走访,团队深入探究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
马山县文化馆是本次调研的第一站。展柜中陈列壮族服饰、木鼓、民俗器具,墙面展示酒壶歌、丝弦戏、扁担舞等传统文化。展馆虽小,每一面墙、每块展板都蕴藏着壮乡的民俗符号。
文化馆办公主任叶荫林介绍:“我们马山的非遗种类很多,分布也广。国家这几年越来越重视这些东西,给我们挂牌子,投了钱、派了人,希望我们的非遗文化真正能真正被传下去、用起来。”
▲图为马山县文化馆办公主任叶荫林文调研团介绍马山县非遗文化的分布
在壮族会鼓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鼓王”韦建廷介绍,会鼓最早用于驱赶野兽,后演变为庆典和演出的一部分。他带队员们走近各阶段制作中的鼓体,讲解选木、掏芯、蒙皮等工序,现场演示鼓艺,节奏由缓转急,仿佛山野庆典在耳边展开。队员们在指导下尝试击鼓,体会节奏背后的文化共鸣。
▲图为韦建廷在指导调研团体验学习”壮族会鼓“的演奏
在三声部民歌基地,队员们聆听非遗传承人温建业演唱三声部民歌的高音部分。这种源自大山深处的民歌依靠口耳相传,声部分明、和声丰富。队员们与温建业探讨其艺术价值与传承方式,了解到当地以“小学启蒙、大学巩固”的方式推动非遗进校园,探索活态保护新路径。
▲图为调研团在采访国家级非遗”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人温建业
在壮美坊非遗文化基地,队员们了解马山刺绣的发展历程和图腾寓意,参观传统与文创刺绣产品。基地通过“天才妈妈”项目带动本地妇女就业,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生动注脚。在壮美坊非遗文化基地,队员们了解马山刺绣的发展历程和图腾寓意,参观传统与文创刺绣产品。基地通过“天才妈妈”项目带动本地妇女就业,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生动注脚。
▲图为蓝柯在为调研团在展示马山刺绣的文创衍生品
调研团走进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屯,目睹“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蜕变。在驻村干部罗振杰书记带领下,队员们参观“共享农田”种植基地、乔老河“风雨桥”、“水车”和原生态“农家乐”等乡村振兴示范点。
罗书记介绍,村里有一条河从昔日臭水沟经治理变成清澈河流。这条河从浑浊变清澈的过程,也代表着乔老村从过去的贫困闭塞,逐步走向生态宜居与旅游振兴的美好景象。如今,当地通过打造“水车之乡”主题、完善基础设施,走出“以农带农、以文促旅”的发展路径。
队员们还就“生态旅游+农家乐”模式与村干部深入交流,了解小都百在巩固脱贫成果、发展乡村文旅方面的探索与成效。
▲图为驻村干部在为调研团介绍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的乡村振兴路径
在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朗屯,队员们走访金银花种植基地,调研种植面积、产出效益与后续加工链条。金银花作为本地重点产业,不仅提升村民收入,也成为“以农富民”的代表性作物。
队员们采访了带头种植金银花的潘国臣老人。他说:“我都快80了,但我仍然劳作,希望能为村民后代做努力,将金银花继续种植下去,造福村民。”这位默默坚守多年的老人,是村里人敬佩的榜样。
村干部蓝永光介绍,通过推动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金银花每斤甚至可达到300元,实现“金银花开金银来”的目标,成为真正“能养家、能留人”的产业。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乡村发展不仅靠政策项目,更靠一代代踏实奋斗的村民支撑。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潘国臣交流金银花在马山县的种植产业现状
【结语】
五天调研时间里,“一针一线、一鼓一声、一花一田”,马山的文化与土地因传承者而生动,青年也在记录与参与中找到服务社会的初心方向。
队员们在展馆讲解的了解、会鼓的回响、民歌的和声与针线的细作中,触摸到了非遗的温度;在农田、花田与村落里,看见了振兴的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遥远,它在日常中传承,在创新中生长;乡村振兴并非口号,它扎根泥土,在一个个脚印与声音中延伸。这次调研团在马山的实践没有结束,他会是下一段青年走进乡土、走向实践的另一起点。
撰文 | 陈美仪、黄文静、李珊珊、黄乙友
图片 | 廖文震、黄灿星、张健彬、李紫君
一审 | 张丹
二审 | 李汶骏
三审 | 李城铭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汶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汶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