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至4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开展调研,走访畲乡匠人,了解畲族非遗文化、当地特色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与内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智慧,尤其在畲乡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宝贵资源。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许多非遗技艺正面临传承断层、变现困难的挑战,那些坚守初心的畲乡匠人,既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也是亟待被看见、被赋能的文化使者。在此背景下,实践团队于8月1日至4日开展文化赋能振兴的实地考察。团队成员通过发放纸质问卷、电子问卷和访谈,深入了解景宁传统手工艺技能非遗的发展情况与痛点,以及当地特色茭白产业发展现状与升级方案,同时旨在以“金奖惠明茶、绿曲酒、菌菇模型”为核心产品深入畲乡,走访匠人,以实地观察与实践行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探寻非遗活化、农产品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一、县城街头用问卷调研解码大众心声

实践团队聚焦畲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深入景宁调研,了解居民、游客对畲族文化的认知及商户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看法,结合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在县城江泰广场,团队随机问卷发现:多数居民知晓畲族文化,但年轻与中年群体了解较浅,50岁以上居民认知更深,折射出文化推广力度不足,需加强传承发扬。团队建议可通过线上宣传、线下山歌比赛、畲绣活动等扩大影响。

图为实践成员进行问卷调查

为了使调查更全面,团队在大均村景区畲乡之窗,针对旅拍店、畲服租赁商户的访谈,显示多数商户希望改善基础设施(如规范停车)以提升游客体验,同时期待更多补贴、新技术及管理人才支持。这些反馈为团队后续调研明确了方向。

二、茗香问道 大师解码品质与工艺

深入国茶大师蓝香平工作室,品鉴"兰香果韵"特质,蓝师傅作为惠明茶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为团队进一步解析工艺密码,讲解绿茶红茶黑茶制作工艺的区别。队员们边听边记,深入理解工艺对风味的决定性影响。

图为蓝师傅与实践团队合影

在交流中,团队重点关注产业困境。针对产业痛点——采茶人力短缺、天气敏感性高、高端定位与电商冲突,团队提出:打造文化IP矩阵,通过非遗工艺展示、茶山溯源等品质故事传递稀缺价值,匹配高端茶的品牌调性;组建专业团队进行推广,跳出低价竞争陷阱,以不同于“低价走量、流量优先”的逻辑,以内容营销强化"第一梯队"定位,"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发展理念得到具象化。

图为蓝师傅与实践成员对话

三、景宁绿曲酒非遗传承青年注入活力与线上推广建议

实践团队访谈了景宁绿曲酒非遗传承人周仁健。周老师重点介绍了“两珊绿曲酒”品牌:该品牌名称化用“两山”理论,结合当地生态与文化特色,当年经丽水市书记品尝后大力推广,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

在销售方面,“两珊绿曲酒”凭借醇厚口感积累了稳定游客客源与回头客,但目前尚未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回购便利性不足。交流中得知,近年已有部分年轻人回村投身非遗创业,为传统酒文化注入新活力。针对销售痛点,团队建议:借助抖音平台开展推广,通过非遗视频科普酿造工艺与文化内涵,同步开通橱窗带货功能,既增强品牌认知,也方便老客户回购,扩大销售范围。

图为周老师与实践成员交流

四、探访畲乡菌菇科普馆探寻菌菇非遗与产业脉络

实践团队走进畲乡菌菇科普馆,县级非遗传承人王星热情接待并细致讲解,揭开了当地菌菇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层层面纱。

交流中,王星带领团队追溯菇民历史,详解菇民习俗、菇民戏及被誉为“活化石”的香菇砍花法技艺,还现场展示了用泥塑制作菌菇的过程,传授菇民暗语“山療白”,并介绍了极具特色的菇民防身术,让团队深入感受到菌菇文化的丰富内涵。

图为老师制作菌菇模型

团队了解到,香菇产业曾是当地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当年全县脱贫成果中,有一半来自该产业,为脱贫攻坚立下汗马功劳。科普馆内的菌菇模型工艺精湛,达到顶尖水平,但其产品变现主要依赖博物馆、科普馆订单及医院采购,特色周边产品销售占比极低。此外,菌菇模型制作还面临人才短缺困境:该领域缺乏先驱经验可借鉴,全靠团队自主摸索;目前王星的徒弟多为宝妈,虽热情投入,但专业人才储备明显不足。

针对现状,实践团建议,可通过直播推广科普菌菇种类、毒性及功能,结合非遗泥塑文化扩大影响力;同时制作特色小卡片向游客推广,助力产品推广与文化传播。

五、高山茭白成致富支柱实践团探访见产业活力

景宁大漈乡以高海拔冷水环境孕育的高山茭白为特色产业,撑起农户“致富伞”。为深入挖掘茭白产业的致富密码,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体验,了解乡村生活与产业现状。

茭白综合贸易市场繁忙有序,茭农热情接待团队,展示修剪、分拣等打包流程。据茭农介绍,当地茭白一年两季收获,高海拔气候让品质稳定,价格合理,5000亩茭白田,每天需要打包数百斤,年总产量达几万斤,多由大型商超收购如明康汇、盒马鲜生,余量销往全国,“不愁卖”。随后,团队赴5000亩茭白基地,看茭农收割,听二十余年种植经验的农户讲解收割技巧与生长习性——高山冷水、肥沃土壤成就优质茭白。队员还体验了采摘打包,体会产业背后的耕耘智慧。

图为团队采摘茭白

从醇香的绿曲酒到鲜美的高山茭白,这些扎根景宁大地的特色产业,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实践团队的调研不仅捕捉到产业发展的活力与痛点,更见证了当地在守护传统、拥抱创新中的探索。未来,无论是惠明茶的芬芳、绿曲酒的醇厚,还是茭白的清甜,都有望在更精准的赋能中,持续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而这些来自一线的观察与思考,也将为这份答卷增添更扎实的注脚。


撰文 | 陈彤 余娜 刘嘉熙

图片 | 陈子欣 吴佳佳 洪慧君 李姹漪 龚思琪 金小稣

审核 | 陈彤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彤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7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