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黑小麦产业发展与文化科技下乡深度融合,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健康产业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帧映视界计划组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紧扣“短剧 + 农业 + 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以素人演员为核心,在指尖粮食品园区、玉女手织布工厂、蒲城县兴文麦秆草工艺专业合作社三家工厂进行创新性短剧拍摄。

项目旨在通过沉浸式叙事短剧与现代传播技术融合共振,提升黑小麦健康产品及非遗手工业知名度,延伸产业链价值,探索“文化科技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路径。

1. 深化政校协同机制,筑牢在地化发展根基

实践期间,团队着力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生态。与蒲城县融媒体中心、文化馆深度座谈交流,获得兴镇政府支持,依托兴镇黑小麦产业基础完成授牌。三方联合发布内容覆盖超10万人次(县融媒体视频号播放量6万+、文化馆推文阅读量5万+、团队公众号浏览量1万+),初步构建在地化传播矩阵,有效打通了文化传播与产业推广的在地化通道。

图为团队在兴镇镇政府进行挂牌仪式

图为团队在蒲城县文化馆开展座谈会

2. 创新文化表达形态,激活乡土内生动力

团队立足黑小麦健康内核与非遗技艺精髓,精心创作10集主题短剧。内容涵盖黑小麦产品生产、手织布工艺、麦秆画制作、设传承人专访专辑。创新采用“传承人参演+素人参与”模式,深刻挖掘并生动呈现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传承。实践深入乡土肌理,了解蒲城当地文化历史,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倾听民众对黑小麦等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意见,邀请当地民众参与剧本拍摄,构建“观看-参与-传播”的闭环,极大增强了文化认同与振兴自觉。

团队与麦秆画传承人交流短剧拍摄细节

团队在玉女手织布扶贫文化产业园拍摄短剧

3. 构建长效赋能体系,驱动产业价值跃升

项目聚焦产业实效,为指尖粮园区拍摄产品图库、搭建直播间并传授直播技能,推动宣传片上线后带动黑小麦产品线上销售2000余单。通过23篇新闻稿、13条纪实视频、10集短剧(即将全平台发布)。

团队在指尖粮食品直播间推销助农产品

本次实践探索了“短剧+健康农业+非遗传承”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以剧情化内容破解农产品同质化宣传的困境,借助非遗叙事深化产业文化内涵,依托素人参与降低制作成本,提升群众参与感。未来将持续深化“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与“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双核驱动,致力于将“蒲城经验”提炼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文化科技赋能模式,为谱写新时代画卷贡献青春智慧与创新方案。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雯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雯妍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