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7 月 15 日讯(通讯员 陈昱同、林汝欣、舒永欣、邵贝妮、范伊婷、吴宏铮、林英壕、吴柏涛、梁凯健) 2025 年 7 月 12 日,“华灯启航突击队” 的同学们抵达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开启为期数日的 “灯彩智造” 非遗花灯文化实践活动。他们带着对岭南非遗文化的热爱,以学习记录、设计创新与数字技术应用为路径,助力忠信花灯这门传统手艺的活态传承。
初识忠信:以桃为礼 墙绘传情
连平鹰嘴桃作为特色见面礼,瞬间拉近了大家与这片土地的距离。氤氲茶香中,学子们聆听茶馆常客讲述花灯故事与生活变迁,深入感受当地文化肌理。
交流间隙,学子们按计划分为两组行动。墙绘组原计划绘制的二楼悬空墙面存在较高安全隐患,他们迅速与茶馆老板协商更换墙面,并以当地茶田为灵感重新构思创作。青翠茶山、采茶农人、袅袅茶烟在画笔流转中跃然墙上,这幅充满地域特色的作品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学子们献给忠信的首份视觉礼物。另一组则同步开展基础采访,并为次日的深入调研做准备。
图为突击队队员绘制的茶山主题墙绘
初探非遗:以灯会友 溯源文脉
7 月 13 日上午,突击队走进忠信人民广场,悬挂于房梁的巨型花灯让学子们驻足惊叹。这些花灯以恢弘柱形结构分为灯盖、灯身与灯裙,灯带缀满龙凤、鲤鱼等传统纹样,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赖师傅轻抚花灯竹骨介绍:“这花灯全靠榫卯结构拼接,不用一根钉子,每根竹篾的弧度都藏着六百年的手艺,竹子就像灯的骨头,托起客家人‘添丁兴业’的心愿。”
赖师傅缓缓讲述花灯历史:忠信花灯习俗始于元末明初,清代《连平州志》便有 “元宵喜聚花灯” 的记载。在客家话中 “灯” 与 “丁” 同音,家族添丁时祠堂挂新灯的传统,承载着对家族兴旺的期盼,如今更融入了忠信人 “仁义诚信” 的精神内核。2011 年,忠信花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灯身上红白相间的条穗成为其鲜明标志,竹篾的坚韧与彩纸的柔和交织,诉说着六百年的文化传承。
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赖师傅向队员们讲解忠信花灯结构
初践花灯:以技传情 手作承艺
7 月 13 日下午,在忠信花灯博物馆,学子们在赖师傅指导下体验传统花灯制作全流程,从扎架、剪纸、描图到裱糊、写对联,沉浸式感受手艺温度。
扎架环节,赖师傅展示的竹篾骨架需以绳线精准捆绑,硬中带韧的竹篾考验着力度把控,每一道捆绑都是对 “支撑圆满” 的匠心诠释;剪纸时,师傅将厚厚一沓红纸叠起,沿牡丹、莲花、祥云等图案轮廓精细裁剪,稍错一处便可能前功尽弃,展开后的镂空花纹在灯光下光影流转,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描图环节,学子们分工合作,为剪纸添上龙、锦鲤、荷花等纹样色彩,让图案渐生灵动;裱糊时,均匀涂抹浆糊、轻覆灯纸、细致抚平,每一步都需耐心与细心;最后的写对联环节,学子们提笔写下吉祥话语,墨迹干透后,花灯便成了传递心声的情感媒介。
图为赖师傅教学给同学们示范过程
7 月 14 日上午,队员们再次在博物馆完成三盏小花灯制作。从剪到写的每一步专注,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花灯制作不仅是手艺学习,更是对生活智慧的触摸。代代相传的 “扎、剪、画、糊、写” 技艺,是祖先用竹篾、彩纸与笔墨写下的 “文化情书”,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追求。
图为同学们认真绘制花灯过程
此次实践让学子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重拾手作温度与传统敬畏。正如万千花灯点亮夜空,这份文化传承的微光,正照亮非遗活态延续与人间温情传递的长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昱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昱同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