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黄焰菲)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夯实“三农”工作基础,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紧跟时代步伐,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闽南理工学院数智财务管理学院“青视角”乡村振兴促进团于2025年7月10日至12日赴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深入基层开展走访调研,采取“新媒体+社会实践”新模式,进行基层学习体验、访谈先锋人物、挖掘乡振故事等实践活动,在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绿色环保等领域勇当先行者和实干者。

一、非遗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7月10日,实践团队抵达芗城区漳州市木偶艺术展示馆,探寻“非遗活化+乡振”新模式,了解作为千年非遗的闽南木偶戏,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以产业创新激活经济、以青年力量延续文脉,成为流淌在乡村肌理中的鲜活血液,书写“非遗赋能乡村”的中国样本,让古老艺术在乡村沃土注入文化底色,让传统技艺“活”成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和情感纽带。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走进漳州市木偶展示馆,感受非遗技艺以文化根脉的深沉力量。林思淇 摄


同日,实践团队移步至漳州片仔癀博物馆,学习非遗“活态传承”的内涵,也感受到其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坚守突破,将乡村振兴与中医药传承结合,助力盘活乡村中药材种植、传播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双动力,以青春力量助力传承与振兴。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片仔癀博物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当代意义。阙琼雨 摄

11日,实践团队踏入漳州八宝印泥厂,触摸千年非遗的朱红温度。实践团队成员循着40道工序,从研磨珍珠、玛瑙、珊瑚,到亲手捶打朱砂与十年蓖麻油,见证“冬不凝、夏不渗”的八宝印泥如何凝炼成漳州三宝之一。感悟非遗与乡振共生:以技艺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续文脉,让老手艺成为新时代“致富密码”,用青春担当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发展硬支撑。▲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亲身参与印泥制作,调和油料与矿粉,在反复捶打中感受膏体从松散到凝实的变化,在指尖中感受匠人的坚守。苏湉 摄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八宝印泥制作的精选原料。黄焰菲 摄


二、搭乘科技快车打造治水升级新引擎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性大计,具有极其重大且深远的战略意义。7月11日,实践团队走进漳州市东墩污水处理厂,在这里处理后的水滋养城市绿肺、洁净街道,扩容升级更让生态红利惠及万千家庭。同时,实践团队成员采访到了漳发生态公司环安部经理、东墩公司副总经理庄立伟,在采访中指出当代大学生需自律践行绿色生活,参与实践与公益,以个体带动群体,这正是青年赋能绿色发展的核心路径。实践团队成员用镜头记录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鲜活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青春视角下愈发鲜明,将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多维度实践。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对公司相关人员进行采访现场。沈婉玲 摄

▲图为工作人员展示净水工艺模型,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朱琛洁 摄

▲图为工作人员讲述中控室大屏幕实时更新运营数据,呈现着污水处理厂的生态贡献。卢姗姗 摄


三、古村文旅融合唱响埭美民居“乡愁曲

为深入学习闽南古厝的历史与家风文化,进一步思考新时代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路径。8月12日,实践团队前往埭美古民居,触摸古民居的历史温度,深入探寻古厝背后的家族文化与民俗风情,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燕尾脊如飞燕展翅,红瓦层层叠叠,两端高高翘起,灵动张扬;脊上或饰瓷雕祥云瑞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未来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中,会有更多村落以文化为内核,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独具闽南风情的“文化名片”。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深入埭美古民居,探寻古厝背后的家族文化与民俗风情,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钱超群 摄


四、汇聚青年力量,争做乡村振兴“助推器”

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青年使命在肩。“青视角”乡村振兴促进团始终在走访调研中始终秉承“发现实践、引导实践、传播实践”的理念,探访先锋模范,借助抖音直播平台,延伸服务乡村振兴触角,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继续以青年视角寻找与发现“以小我青春 立实践报国之志”的故事,引导更多青年立鸿鹄志,做乡村振兴一线的“燎原星火”,在实践奉献中“百炼成钢”,为乡村振兴挥洒青春与汗水。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拍摄实践现场图片。陈羽茜 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焰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焰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1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