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稳则天下安,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承载着亿万农民的幸福期待,也关乎着国家发展根基与底气。在全面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青年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与创新源泉。2025年暑期,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藤韵探“葫”,艺路兴“芦”社会实践团从天南海北汇聚一起,共同前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调研。堂邑镇,被誉为中华葫芦之乡,葫芦年产值达18亿,名扬海内外。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别去往堂邑镇政府,堂邑镇派出所,聊之礼·葫芦文创公司,东昌葫芦博物馆以及“中华葫芦第一村”路庄村深入进行走访调研。
千年传承,回顾葫芦传承与创新的奋斗史
汉武帝建元三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葫芦种子,翻开了中华大地种植葫芦的最初篇章。起初,仅仅是小范围,小规模种植,仅为满足生活需要,后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内外部影响,葫芦产业受到严重挫折,尤其是“东昌葫芦”这一熠熠生辉的瑰宝面临着绝迹的风险,堂邑镇葫芦传承者仅不到十人,届时葫芦产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到二十一世纪初,国家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级对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并且伴随着互联网电商的迅速发展,堂邑镇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葫芦产业,“福禄”在多方力量下焕发出新生机。在此之后,葫芦产业发展极其迅速,到如今,仅堂邑镇全镇葫芦年产值达18亿,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上图为调研小组参观东昌葫芦博物馆)
探索非遗,走进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之心
一个小小的葫芦,从种植,到结果,再到非遗传承人手中,便摇身一变,成为价值不菲的艺术品。在乡村振兴、产业赋能之路上,非遗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无论从加工、宣传、传承各个方面,“非遗力量”都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本调研组了解到王树峰作为非遗传承人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促进葫芦产业发展。首先,开办非遗夜校,让白天没有时间的人晚上进行非遗技艺学习。其次,进行非遗进学校,非遗进社区,即“双进”,让葫芦非遗从“小众技艺”变为“人人参与”。最后,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经济增收,旅游提质”多重效益,是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乡村的生动实践,走出“非遗有传承。旅游有特色,乡村能振兴”的共赢路径。
(上图为与非遗传承人王树峰合影)
(上图为采访非遗传承人王树峰)
守护匠心,法润非遗,走进堂邑镇派出所对葫芦的法制护航之路
派出所,作为一个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战斗实体,处于最基层、最前沿、距离百姓最近的位置,有着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职能。堂邑镇派出所所长王利民给调研组介绍,目前派出所重要工作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创新调解方式,针对纠纷,与司法所联合进行“三所连调”,极大提高调解效率。第二,针对游客参观葫芦高峰期的大量人员流动,进行有效的人口管理,并提供高效的警务服务,为旅游行业保驾护航。第三,创新“警务助理”机制,使矛盾不上报,化解在基层。
(上图为与堂邑镇派出所所长王利民合影)
(上图为采访堂邑镇派出所所长王利民)
探寻文创,触碰“聊之礼・文创空间”企业的匠心之魂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产业想要发展,离不开葫芦企业用市场化思维激活传统资源,让堂邑镇葫芦产业既 “守得住传统”,又 “接得住时代”,才能更好地传承与振兴非遗葫芦。马经理说,作为一个企业,第一,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给产品提质,严格把关每一个葫芦产品的生产工艺,确保每一个消费者对购买的产品百分之百满意。再者,企业积极进行销售方面转型,充分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利用电商平台进行宣传与销售。最后,要及时进行创新,与年轻人、消费主力军的审美观念契合,推出更多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产品。
(上图为采访葫芦企业马经理)
政策护航,葫芦蓬生——对话政府解析东昌特色葫芦产业发展源动力
乡村振兴的要求主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展开,至今已然在基层落地生根,政策成效显著。乡村振兴的蓝图绘就,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多措并举与鼎立扶持。从产业扶持到民生保障,从资源提供到平台共享,政府的每一步举措都在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提前扫清前行道路上的障碍,砥砺奋进,助力探索乡村发展方向。聚焦于东昌葫芦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全国最大的葫芦生产基地,堂邑镇政府又是以怎样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的?正是政府的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让小小的葫芦成为了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孙主任表示,目前堂邑镇政府采取了众多手段来促进葫芦产业的发展。首先,成功的吸引了留青竹刻的创始人刘志高,南派葫艺的创立者郑志开等一些国内顶尖大师入驻堂邑镇,通过他们来培养本地的葫芦加工文化人才。第二,搭建起“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和“电商+物流”的销售模式。最后,通过推进建设综合性的产业园区,深挖有影响的文化内涵。
(上图为采访堂邑镇镇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孙伟)
乡村振兴,兴的是乡村,富的是村民
对话村民,才能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真实福泽和面临的问题。王秀丽向调研组说,基本每家每户都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关怀。政府组织了多次葫芦种植技术学习,让大家避免了很多知识性的种植错误。同时,政府的“政策性葫芦保险”和“极速贷”,也极大地激发村民种植的热情。但是,他们目前也面临着自然灾害(旱涝、虫害)等无法避免的问题,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葫芦抗害能力。再者作为村民,加工能力弱,无法更高的提升葫芦的附加值,只能以成本价售卖,希望政府可以提供葫芦加工的培训和加工器械的支持。
(上图为采访路庄村村民王秀丽)
思考与总结
堂邑镇把葫芦发展成为销售收入超过16亿元的大产业已经证明,文化资源变成乡村振兴的动力是可以行得通的,鲁西这个小镇的发展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一方面把濒危的非遗项目盘活发展为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创立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体系——技艺上比如王树峰这样的传承人既执着坚守着传统的葫芦雕刻技术,又敢于将烙画手艺与网络游戏的知识产权融合创新;植株上像堂邑镇的小农户一样按照农时规育种栽培出种子,又用网络直播带货打进了国际大市场。在制度上勇于创新是带动发展的主心骨,这是搞活老树的一项绝招,农业科学院技术支援、打造地理标志、买葫芦种的保险、警务联动联防等等一整套举措全部到位,务实地解决了产业发展过程的各类问题。
(上图为调研小组到达路庄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文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文涛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