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马晓青)为深入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范和“推普助力 乡村振兴”战略部署,7月23至25日,辽宁大学历史学部“青普行”社会实践团队跨越千里,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源村,以“昆仑乡音,推普筑梦”为主题,开展为期两天的“推普助力 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团队创新推出“三创三近”多维振兴计划,将普通话教学深度融入高原乡村的生产生活场景,为雪域腹地注入语言文化新活力,架起城乡对话的“盐桥”。
“三创三近”多维振兴计划,“三创”即一创“语言+”场景,融入当地生产生活场景,推普即赋能;二创“乡音+”IP打造,用普通话讲述接地气的格尔木故事;三创“推普+”后续支持,让推普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近”即一近人群,钻到炕头、蹲到地头、跟紧人头;二近产品,让特产开口说话,给牦牛耳朵挂简历;三近文化,不同民族,多样文化,传承发展。“青普行”团队将严格落实此次计划,深入中源村,注入青春力量。
响应国策,青春西行:高原推普正当时
中源村地处昆仑山麓,平均海拔逾3000米。活动伊始,团队与村委会人员开展“中源村协辽宁大学推普助力 乡村振兴”讨论会,会中山书记坦言语言痛点,“村民日常交流多用方言,外出务工、农产品销售时普通话沟通不畅,本地特色旅游文化因语言壁垒也难以向外传播”,而这成为团队行动的精准靶向。七名队员化整为零,制定“炕头教学+地头辅导+场景沉浸”三维策略,将推普课堂搬到村民身边。
图为团队与村委会人员开展“中源村社区协辽宁大学推普助力 乡村振兴”讨论会 村委会供图
“三创三近”计划精准发力
一创“语言+”场景,一近人群:炕头地头解难题
队员们分组走进村民家中,展开“一对一”教学。针对“化肥(huàféi)”“枸杞(gǒuqǐ)”等易错词汇,队员手持自创的“蒙藏青普”书签式卡片现场纠音。这张不足巴掌大的卡片,巧妙融合普通话、蒙古语和藏语,甚至青海方言对照释义,更印有昆仑雪山、察尔汗盐湖等青海胜景及“文成公主,《格萨尔王传》”等民族传说,成为村民爱不释手的“语言文化密码本”。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村民家中进行老年人推普工作 冶秀芳供图
二创“乡音+”IP打造,二近产业:菜场商铺活应用
团队将第二战场设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队员在蔬菜摊前化身“推普督导员”,反复示范“新鲜油菜,五元一斤”的标准发音。随后推普范围扩展至小卖店、快递站、特产店等经济节点。在快递驿站,队员协助店主制作双语取件提示牌;在家庭旅馆,团队设计出普通话版民宿服务用语手册。“顾客都夸我普通话说得比以前清楚多了”经营小吃店的马大娘笑声爽朗。语言能力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让推普工作获得村民主动拥抱。
图为队员逐字逐句给菜市场马大娘教授普通话的场景 冶秀芳供图
图为队员进入快递驿站进行普通话宣传工作并发放手册。 冶秀芳供图
三创“推普+”后续支持,三近文化:青海历史促发展
在此次会议中也谈及一些如何发展青海特产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青海枸杞种植与售卖。“青普行”团队本着“推普即赋能”的目的,用语言助力乡村发展,为中源村提供了一些方法与手段,并整理成册形成二维码,提供给中源村书记进行审核,书记表明:这些方法非常有用,后续会对村民有所帮助。青普行”团队的赋能并未止步于手册的交付。团队成员深知,语言的桥梁需要持续维护,产业振兴更需要深植本土文化的根基。因此团队积极筹划“三近文化”深度融入计划。挖掘青海枸杞种植的历史渊源与传统智慧,将其融入产品包装、品牌故事和营销文案中。团队协助村民整理、用普通话表述这些独特的地方性知识(如特殊的种植经验、枸杞在本地饮食养生中的应用),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产品标签,让“青海枸杞”不仅是一种特产,更成为承载地方历史与生态价值的文化符号。
图为“青普行”团队与村委会人员合影留念。 村委会供图
推普之路,久久为功,团队也将继续深化“三创三近”模式,推动该经验在青藏高原更多村落复制推广,让普通话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语言引擎”。今日中源村响起的普通话声浪,已汇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壮阔征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在这片被昆仑山守护的土地上,语言的桥梁正跨越雪域,通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晓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晓青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