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何林)2025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商学院“羌韵传新,茶香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队走进绵阳北川,在这片承载着千年羌茶文化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融合技艺传承、文化溯源、数字赋能与法治护航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匠心承古韵 技艺焕新生
北川苔子茶、“三炒三揉”的非遗技艺,是羌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亟待传承的文化瑰宝。实践团队深入盖头山茶园,与羌茶非遗传承人结对,在“羌茶技艺研习工坊”开启了沉浸式学习——从茶树日常养护、鲜叶采摘的标准学起,到杀青时火候的精准把控、揉捻时力度的巧妙调节,成员们在反复实操中体悟古法技艺的精妙。
团队同步记录技艺细节,拍摄“三炒三揉”分步教程短视频,整理传承人的口述经验与古老制茶工具档案,为羌茶技艺建立起系统的活态传承资料。指尖的温度与茶叶的清香交织,青年学子用行动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图为非遗传承人王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采茶技巧
▲图为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制茶
溯源承文脉 品茗悟茶魂
“从茶马古道的驼铃到羌族祭祀的茶香,每一片茶叶都藏着民族的记忆。”实践团队走进北川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中追溯羌茶的千年脉络。从古茶树的生长环境到苔子茶“清冽回甘”的独特品性,从商贸传奇中的经济价值到节庆民俗里的文化符号,成员们系统梳理羌茶与羌族人民生活的深度联结。
▲图为团队成员在老师的讲解下参观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
在品鉴环节,大家学习温杯、置茶、注水的传统礼仪,在“观形、闻香、品味”中读懂羌茶里蕴含的质朴坚韧——这不仅是味觉的体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品格的深刻感知。
▲图为团队成员在老师在指导下进行品茗
云端传雅韵 数字播茶香
数字时代为非遗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团队积极开展数字赋能行动,成员们在茶园实践与文化研习基础上,以“工艺讲解+羌茶售卖”为核心,梳理羌茶知识,进行直播与短视频创作,借线上平台推广羌茶。通过“体验+知识”结合,向观众清晰介绍羌茶的种植环境优势、关键制作步骤(如杀青火候、揉捻力度)及在羌族生活中的文化意义,同时展示不同品类的羌茶产品,讲解其口感特点与冲泡方式,提升羌茶的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
此次直播活动,不仅让羌茶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被更多人知晓,更通过实时互动增强了观众对羌茶的兴趣与认同,有效提升了羌茶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为非遗羌茶的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了数字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羌茶直播推广活动
法治护茶乡 典章固业基
“茶园流转合同该注意什么?”“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哪些规定?”针对北川茶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需求,实践团队聚焦农村土地流转、经济合同签订、质量安全等核心问题,还有一些日常法律问题,整理典型案例,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与手册。
成员们走进村落集市,用方言结合普通话讲解法律要点,手把手教村民识别合同陷阱并搭建线上法律咨询群,实时回应茶农疑问。从田间地头到云端社群,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为羌茶产业稳健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图为团队成员为当地居民进行法治宣传工作
抗震凝坚韧 茶韵续传承
实践团队专程前往汶川地震遗址及纪念馆,沿着岁月的痕迹缓步参观。断壁残垣间,凝固的时光诉说着当年的震撼与伤痛;纪念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影像,还原了抗震救灾的艰难历程与八方支援的温暖瞬间。成员们驻足于“生命通道”的模拟场景前,凝视着幸存者的日记与救援人员的装备,深切感受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那是绝境中迸发的坚韧,是苦难里生长的希望。走出纪念馆,这份“坚韧”与羌茶文化中“千年传承、生生不息”的特质悄然共鸣:羌茶从茶马古道的风霜中走来,在岁月更迭中坚守技艺,恰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于磨砺中愈发挺拔。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兴旺,更是精神的延续——唯有将抗震精神中的坚韧与羌茶传承中的执着相融合,才能让文化根基更稳,让发展步伐更坚。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5.12汶川地震遗址并进行祭拜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从技艺传承到数字传播,从法治护航到品牌升级,“羌韵传新,茶香筑梦”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力,让千年羌茶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未来,学子们将继续深耕文化根脉,创新实践路径,让更多非遗瑰宝与乡土产业在青年担当里绽放光彩,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篇章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文 | 何林
图片 | 冷雄伟
审核 | 卜欣彤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林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