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唐广豪) 七月的凯里,苗侗风情园里的靛蓝与阳光交织,藏着非遗传承的温度。北京科技大学酉良黔承似锦文化传承实践团在这里探寻蜡染魅力时,两次温暖的相遇,让实践团读懂了非遗传承背后,不仅有技艺的坚守,更有当地人满腔的热忱!

非遗协会:热忱引路,解锁蜡染千年密码

初到风情园时,面对琳琅满目的蜡染元素,实践团一度有些迷茫。打听之下,小队找到了当地非遗协会,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寻求帮助,却被协会工作人员的热情深深打动——会员听闻实践团的来意,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笑着说,年轻人愿意了解蜡染让他们再开心不过了!

交流间,会员们细细铺开蜡染的千年脉络:从秦汉时期流传至今的技艺,以蜂蜡为笔、白布为纸的巧思,"点蜡-染色-脱蜡"多道工序里藏着的耐心,还有那些蓝白纹样中藏着的苗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聊到传承困境时,会员们语气里有惋惜——年轻一代兴趣不足、制作成本居高不下,但更多的是欣慰:"这几年政府和社会都在支持非遗传承,越来越多人爱蜡染了!"

廖珍妹老师:匠心相授,工坊里的传承温度

在风情园的另一处,小队遇见了民间工艺大师廖珍妹老师。廖老师听闻小队前来的目的,当即热情地说:"走,去工坊看看,光说不如亲手摸摸!"

推开工坊门,满室靛蓝气息扑面而来:木桶里浸泡的染布在水中舒展,竹竿上晾晒的成品随风轻晃,而廖老师的铜刀正蘸着融化的蜂蜡,在白布上勾勒"蝴蝶妈妈"的纹样。"蜡染的魂,在靛蓝里,也在耐心里。"她一边演示,一边从"点蜡要匀""染色要透""脱蜡要净"的工序细节讲起,聊到年轻时背着染布走村串寨的往事,眼睛里闪着光;说起如今通过电商让蜡染走出大山的尝试,又难掩自豪。

"来,试试?"见队员们看得入神,廖老师把蜡刀递过来,手把手地教队员们握刀的力度。当指尖的蜂蜡在布上凝固成第一个歪歪扭扭的图案时,她笑着鼓励道,第一次能这样不错了!只要有人想学,她就愿意教,多一个人会,蜡染就多一分活下来的可能!

从非遗协会的热忱引路,到廖珍妹老师的匠心相授,凯里的非遗守护者们用真诚与耐心,让黔承似锦实践团明白: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独的坚守。这份跨越陌生的善意,这份对文化的珍视,早已和蜡染的蓝白纹样一起,刻进了每一位队员的记忆里。而队员们,也更坚定了要把这份温暖与技艺好好传递下去的决心。

撰文 | 唐广豪

图片 | 杨懿妍 汪美轩

审核 | 邱越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广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广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