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朱玉娇)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25年7月,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碧水青山共守护 青春筑梦汤峪行”暑期“三下乡”生态治理实践团奔赴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围绕非遗保护、助农服务、环保宣传三大主题,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以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传递温暖,在汤峪镇的山水人文间书写青春担当。
环保先行: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生态担当的答卷
汤峪镇的生态底色,需要每一份力量共同守护。实践团将环保作为行动的起点,用细致调研与务实举措践行责任:面对农村老人环保意识薄弱的问题,他们设计出“大苹果代表厨余垃圾”的通俗海报,用老人能理解的语言普及分类知识;针对生活污水直排、秸秆焚烧等问题,他们耐心讲解科学处理方式,收集村民建议,让环保方案更接地气。
在汤峪河沿岸,成员们化身“生态卫士”,弯腰捡拾垃圾,让堆积的废弃物被清理干净,让河岸重新焕发生机。这场“指尖上的环保”,不仅改变了环境的面貌,更在村民心中播下了“守护家园”的种子——当看到年轻人为家乡环境付出时,村民们也开始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这正是青年实践的意义:不是“单方面给予”,而是“双向唤醒”,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互动中扎根,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幸福靠山”。
助农发力:在烟火气中筑牢乡村振兴的根基
夏日的炙热挡不住实践团成员的热情。在蓝田县汤峪镇侯家村,一场应对突发阴雨天气的“抢收会战”在村委会广场火热上演——成员们或弯腰装袋,或合力搬运,与村民、干部并肩作战,将即将被雨水浸泡的农作物及时转移。这场“与天气赛跑”的抢收,不仅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更让“干群同心”从抽象的理念变成了具象的行动:沾满泥土的双手、额头滚落的汗珠、村民一句句朴实的感谢,让青年学子真切感受到“基层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午后的田间地头,藏着侯家村振兴的密码。依托汤峪镇的生态优势,村里发展起玉米、木瓜等绿色果蔬产业,蜿蜒田埂旁的木瓜树挂满青黄果实,空气中弥漫的果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实践团成员在田间聆听村民讲述产业转型故事:从依赖传统农药到改用有机肥,从人工灌溉到引入滴灌系统,小小的村庄用生态理念撬动了产业升级。在这里,青年学子看到的不仅是农作物的生长,更是乡村在时代浪潮中主动求变的韧性——而这份韧性,正需要青年力量以创新思维持续赋能,让“绿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
非遗传承:在时光长河中打捞文化自信的星火
蓝田玉的温润光泽,藏着千年匠心的温度。在玉雕非遗工坊,实践团成员被琳琅满目的玉雕作品震撼:从精巧的挂件到恢弘的摆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工匠“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守。当青年学子与工匠探讨“传统工艺如何破圈”时,“电商直播”“现代设计融入”等想法与工匠的“守正之心”碰撞出火花——这正是非遗传承的关键:既要守护技艺的根脉,也要让古老文化在青年视角中找到新的表达。
水陆庵的泥塑群像,则让成员们触摸到了文化融合的厚重。3700余尊明代泥塑沿壁而立,构成一幅立体的“三界众生图”:千手观音42只手各持法器,指甲盖的半月痕清晰可辨;“叠晕”技法晕染的衣袍,历经400余年仍色彩鲜亮;佛、道、儒三教元素共生的造像,更是明代文化兼容并蓄的生动见证。在这里,青年学子读懂了: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封存”,而在于“对话”——当他们用镜头记录泥塑细节、用文字传播艺术价值时,便是在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的传播力,让千年瑰宝在当代焕发新的光芒。
结语:筑梦前行,青春力量闪耀汤峪大地
从田间地头的汗水到非遗工坊的思考,从环保宣传的耐心到生态清理的坚持,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的学子们用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在于扎根大地、服务人民。这场“三下乡”实践,让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看到了基层的活力,在文化传承中坚定了自信,在生态保护中明晰了责任。
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说:“每一段经历都像一颗种子,在心中种下对基层的热爱。”这颗种子,终将生长为担当的力量——当更多青年像他们一样,带着知识走进乡土、带着热情服务基层、带着创新连接传统与现代,便能在乡村振兴的战场、文化传承的阵地、生态保护的一线,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时代答卷,让青春在与祖国同频共振中绽放最绚丽的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玉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玉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