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乡村振兴,近日,中国药科大学“语传镇坪 普润乡村”实践队深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开展了为期12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他们以青春之声,在青山绿水间播撒语言的种子,架起沟通城乡、连接未来的“金色桥梁”。
“声”入童心:经典诵读传递语言魅力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在白家小学的教室里,稚嫩而略显生涩的童声,努力追随着实践队员的示范。朱自清笔下生机盎然的《春》,海子诗中温暖明亮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队员们手中最动人的“钥匙”。
“我们不仅要教‘标准音’,更要传递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和力量。”团队负责人刘少良介绍。 为了让腼腆的山里娃爱上开口,队员们精心设计了“声情并茂”模仿秀、小组朗诵擂台赛。起初害羞地低着头的小男孩,在队员的鼓励和同伴的笑声中,终于鼓起勇气站到台前,模仿着老师投入的表情和语调,引来一片真诚的掌声,他的小脸也绽放出自信的光彩。
“声”入万家:乡音记录丈量语言变迁
推普不止于课堂。团队成员兵分多路,走访城关镇周边村落,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记录当地语言使用实况。“嬢嬢,您平时在家里是和娃儿们说家乡话多,还是说普通话多呀?”在竹节溪村,队员们与村民围坐拉家常,细心记录着每一个语言使用的细节。
调研中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逐渐清晰:在学校接受了系统普通话教育的孩子们,正悄然成为家庭中的“小老师”。“我家孙娃子回来就教我说‘吃饭’‘谢谢’,现在我也学着说哩!”一位大娘笑着告诉队员。这种由下一代向上一代的语言“反哺”,正润物无声地提升着家庭整体的普通话沟通能力。
十二天的朝夕相处,实践队员们与镇坪的孩子们、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普通话,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音节符号,它成为了课堂上传递知识的纽带,成为了记录乡愁、展望未来的共同密码。一位参与调研的队员感慨道:“看到大爷大妈努力说普通话的样子,听到孩子们越来越流利的朗读,我们真切感受到,推广普通话,是在为乡村打开一扇窗,连接更广阔的世界。这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发展机遇的拓展。”(通讯员:张旭、刘少良)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