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江天一 黄云馨 李佳佳 魏鹏)云朵上的歌谣绕山梁,彝家的故事绣满裳……”711日至13日,成都理工大学“‘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队先后前往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开展“彝脉赓续传薪火,韵染山河谱华章”等系列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以青年视角聚焦省级非遗--小凉山彝族刺绣,深耕彝绣非遗传承,融入红色文化内涵,为小凉山彝族刺绣宣传发展注入创新活力,青春力量绘制非遗保护与文化振兴新画卷

指尖藏匠心:探绣坊解读非遗传承密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峨边彝族自治县沙英莫彝绣专业合作社,非遗传承人阿赫秀枝老师的这句话,道出了彝族同胞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宣传的质朴愿景。她拿起精美的彝绣服饰,为实践团队耐心讲解彝绣花纹的寓意,指尖的针脚与口中的故事相织,将对青年传承文化的期许融入手把手的教学中。合作社余双红老师则指出,当前小凉山彝绣发展仍面临多重瓶颈:宣传渠道与品牌建设不足、产品创新设计与现代市场需求契合度低等问题,让这门文化瑰宝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他期盼更多有更多的青年人加入非遗保护与弘扬行列。

图为沙英莫彝绣专业合作社阿赫秀枝老师同团队成员交流。江天一 供图

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工坊市级非遗传承人曲别李英老师向团队介绍,彝族刺绣已成为当地中小学的特色课程,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一针一线绣出彝绣文化的模样,每一针都在诉说彝家儿女的故事,每一色都晕染着大山的灵韵。她还分享了小凉山彝绣与羌绣、蜀绣等交融共生的发展历程,也谈及传承中遇到问题与未来可探索的方向,这些分享为团队调研指明了清晰路径,让队员们对小凉山彝绣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图为市级非遗传承人曲别李英教团队成员彝绣针法。江天一 供图

红迹映初心:精神传承与非遗韧性共振

实践团走进庄严的乐西抗战公路纪念馆。锈蚀的钢钎、泛黄的图纸、磨破的工装,将队员们拉回那段烽火弥漫的艰苦岁月。据讲解人员介绍,乐西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生命线,仅峨边路段每公里就有8名建设者牺牲。寒冬腊月里,筑路乡民赤足踏雪,在悬崖峭壁间用血肉之躯凿出生路。馆内浮雕墙生动再现了当年筑路场景:一锤一钎凿通绝壁,一血一汗铸就生命要道,实践团队通过切身感受筑路历史,让红色精神与彝绣技艺相融合,为非遗传承注入红色底蕴,为青年参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实践范本。

图为乐西抗战公路纪念馆讲解员为实践团队介绍筑路历史背景。江天一 供图

青春献良策:调研赋能非遗振兴新路径

实践活动最后,队员们手持问卷深入县城街头巷尾,与当地绣娘、商户深入交流,梳理出彝绣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团队针对不同年龄群体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提出针对小凉山彝绣发展现状的青年方案:在品牌建设上深挖自身文化内涵,打造辨识度高的品牌;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融合,开发更多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等方式助力小凉山彝绣的高效持续发展,后续实践团队将结合专业所长,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与建议,提出青年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可行性方案,助力小凉山彝绣实现“传统技艺保根脉、创新设计助力弘扬”的发展模式。

图为实践团队走访调研小凉山彝族刺绣。江天一 供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成都理工大学青年学子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系统考察了小凉山彝绣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征,深入了解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需求。基于调研成果,成都理工大学“‘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队将持续开展文化保护工作,助力小凉山彝绣技艺的活态传承,推动这一承载彝族历史文化记忆的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团队在花间刺绣工坊同非遗传承人老师合影。江天一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乐西抗战公路纪念馆浮雕处合影。江天一 供图  “红”扬绣韵,“彝”脉相承非遗焕新实践团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鑫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鑫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