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朱寒)2025年暑假期间,东南大学新生学院“黔宁织梦实践团”与南京市鼓楼区新门口街道、贵州铜仁市逸群小学携手开展“黔宁童行,文化探梦”主题支教活动。实践团队先后前往南京新门口社区和铜仁逸群小学,向孩子们普及两地特色文化及非遗艺术,织造文化传承之梦。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新门口社区举办的活动启动仪式

双城支教,文化破冰

在城乡教育资源总体不平衡的大背景下,贵州铜仁的孩子们对东部沿海城市景观、道路桥梁充满好奇,而南京市区的孩子们则对非遗手工艺、自然地理缺乏认知。一方面,两地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两地相隔甚远,缺少沟通交流、文化互鉴。因此,“黔宁织梦实践团”旨在向两地孩子科普地域文化、非遗工艺,并搭建两地教育的桥梁。


金陵风韵,文脉生根

前三天的授课在南京市鼓楼区新门口社区进行,团队成员每日前往社区授课。每节课都由理论授课和创意实践两部分构成。这三天里,新门口社区的孩子们了解了“中国天眼”的神奇能力、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特点、贵州“村超”与江苏“苏超”等有趣知识,并由此感悟到了两地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分工合作,搭建了长江大桥的模型,还动手体验了苗族的扎染艺术,在缤纷的色彩中领略苗族特色非遗文化。

▲图为社区孩子们动手创作的扎染作品

开课第四天,黔宁织梦实践团的成员带领社区孩子们参观了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让他们在参观六朝松、大礼堂的旅程中感受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百年教育文脉。

▲图为孩子们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合影

铜仁脉搏,非遗启蒙

南京的授课结束后,团队成员们前往贵州铜仁市,开展第二阶段的授课。在铜仁逸群小学,实践团成员向学生们普及了云锦与苗绣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两种非遗手工艺的区别与联系。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团队成员还向孩子们介绍了铜仁与南京的饮食习惯差异,挖掘“酸辣”与“咸鲜”背后的文化基因。实践课上,孩子们动手将云锦的纹样融入苗绣图案,还用橡皮泥捏塑了贵州的辣椒、南京的甜点,在妙趣横生的小活动中,深刻感悟着两地的绚烂非遗手工艺文化与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

▲图为铜仁逸群小学孩子们的合影

  书信传情,携手共进

为增进两地学生的相互了解,实践团成员不仅以授课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两地文化,还鼓励孩子们之间书信往来,跨越千里与彼此交流。在新门口社区授课的第三天,社区的孩子们纷纷给贵州的小朋友手写了书信,表达了对贵州文化的好奇和对贵州孩子们的热情。逸群小学里,孩子们执笔回信,书写着对南京朋友们的欢迎。

▲图为逸群小学的孩子们执笔回信

书信传情跨越千里,连接了两地孩子们的童真与好奇。双城同行,携手探梦。实践团队表示,衷心希望通过此次授课增进两地的教育资源融合与地域文化交流,同时推动非遗手工艺文化在两地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寒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9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