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谭俊超、董冠男、朱文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7月11日-7月18日,北方民族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宁滇红脉传薪”三下乡实践团队紧扣“宁滇红脉,匠心同行”主题,深入东川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体悟东川传统技艺的温度,书写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青春答卷。
铜馆探千年铜韵,寻文化根脉
实践团首站为东川区铜文化馆,铜文化馆是东川区的典型博物馆,它记载着东川因铜资源而发生兴衰变化的历史。在宣讲员的带领下,成员们了解到了铜矿开采与冶炼史,并围绕传承展开热烈讨论。实践团成员动情表示:“此行不仅厘清了东川铜矿开采、冶炼的千年发展轨迹,更直观感受了古矿冶技术的精妙智慧,深刻体会到“坚韧、精工”的铜匠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活动意义非凡,既填补了团队成员文化认知上的空白,更在心底铸牢了文化自信,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图为团队成员对东川区铜文化进行介绍的图片。吕晓雯 摄
文化馆鼓乐传情,续非遗技艺
实践团来到东川区文化馆,彝族鼓舞、吹叶、山歌作为省级非遗,均源于彝族先民的祭祀与生活。在三位传承人的带领下,成员们挥槌击鼓从生疏到默契,鼓点渐成韵律;学用樟木叶吹奏《彩云之南》,在反复练习中渐入佳境;齐唱“我们东川服饰亮,爱唱歌来爱跳舞”的山歌,不同嗓音在旋律中交融,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接力意义。这场沉浸式体验,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接力,将非遗传承的薪火悄然传递。此次体验不仅揭开了其深厚的文化密码,也在青年学生心中扎下了更坚实的民族文化自信之根。
图为彝族鼓舞传承人对团队成员进行指导的图片。王孝雨 摄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彝族鼓舞实践的图片。张宇川 摄
刺绣坊针脚藏意,结文化共鸣
彝族刺绣以“挑花”“贴布绣”为特色,常用太阳纹、羊角纹等图案,承载着族群迁徙与农耕文明记忆。区级非遗传承人朱米米老师向大家介绍,这些都是她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作品,每一针都饱含着她对这项非遗文化的深厚热爱——“它们不是展品,更像是会呼吸的族人”。深耕这项非遗四十余年,朱老师早已将“区级非遗传承人”与“守艺人”的身份融为一体,四十载的坚守创新、传承发展,让在场的青年们深受触动。随后,朱老师与非遗馆工作人员亲切地为实践团队员们讲解彝族服饰的制作过程与艰难发展历程,让大家系统了解了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筑牢了他们的民族自信。这样的经历,不仅让实践团青年直观感受到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更激励着他们以青春之力投身民族文化传承,让这份坚守与热爱在新时代延续,让彝族刺绣等乡土非遗在青年的关注与参与中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图为彝族刺绣传承人朱米米对团队成员进行刺绣指导的图片。张森 摄
图是彝族刺绣传承人朱米米对团队成员进行毛纺织技术指导的图片。许佳莹 摄
康河园童趣非遗,播传承种子
实践团在东川区雏雁护航基地组织了一场非遗互动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段“非遗童趣之旅”。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团队情况与实践内容,展示了非遗实践成果,还特别介绍了宁夏非遗特色八宝茶,搭建起云南与宁夏非遗文化交流的桥梁。随后,成员们一边教孩子们认识食材,一边讲述八宝茶的传承故事,让孩子们亲手搭配属于自己的八宝茶,带回家与家人分享。编织中国结的环节,恰似一场指尖上的盛会。实践团成员以耐心为线,手把手教孩子们绕转、绾结,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编就的、带着几分稚拙却满含诚意的结绳时,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悄然在心田破土,绽放出最纯真的理解之花。而后,志愿者将东川彝族鼓舞的铿锵韵律、毛纺织技艺的经纬传奇细细铺陈,配合鼓点视频的震撼演绎,让本土非遗的魅力如潮水般漫过孩子们的眼眸。这场互动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遥远传说,而是化作茶香里浮动的暖光,绳结中跳跃的童趣,在孩子们心间播下的,是一颗包裹着文化基因的种子,正待破土成芽。
图为雏雁护航基地的易地搬迁小孩在活动后与团队成员的合照。张宇川 摄
图为团队成员为基地小孩赠送宁夏八宝茶的图片。马春澍 摄
实践团的到来,为东川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鼓乐声里,东川的民族韵律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织机经纬间,老手艺有了更年轻的表达;铜馆光影中,“铜都”底蕴被更多人知晓;童心互动里,传承的根基扎得更深。东川的文化不再是孤守的传统,而是在青春力量的参与下,成为更贴近生活、更具生命力的“活态文脉”。实践团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实践活动,更是为东川文化振兴注入的持久活力——让非遗在传承中活起来,让文化在传播中强起来,让这片红土上的文化自信愈发坚定,让乡村文化建设的画卷愈发斑斓。
撰文|胡晓健(教师)、谭俊超、董冠男、朱文玥、许佳莹
图片|王孝雨、张宇川、吕晓雯、张森、马春澍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俊超 胡晓健 董冠男 朱文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俊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