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杨辉)7月24日,福州理工学院山哈筑匠实践队走进连江县小沧畲族乡,开展以“文化传承+建言献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文化调研、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寻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溯源畲族文化 感受非遗匠心
在小沧村畲族民俗馆内,乡党校副校长雷静蔚为师生们系统讲解了畲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从“凤凰装”刺绣中蕴含的迁徙记忆,到牛角号、织布机等老物件承载的生活智慧,一件件展品生动诠释着畲族文化的深厚底蕴。队员郑培文在农耕工具展区驻足良久,他仔细观察“畲族犁”的特殊结构后与队友探讨:“这种适应山地耕作的设计,体现了畲族先辈的生存智慧,若能结合现代材料进行轻量化改良,或许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农业。”
互动体验环节中,队员们试穿畲族服饰、操作传统织布机,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队员韩笑在尝试织布后感慨:“看似简单的动作需要极高的协调性,每一道经纬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坚守,这让我更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图为小沧乡党校副校长雷静蔚为实践队成员介绍畲族服饰的缘由等。向首城 供图
搭建实践平台 共谋发展新篇
体验活动结束后,实践队与小沧畲族乡政府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乡党委书记林昌清表示:“基地的建立为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期待青年学子为畲乡发展注入新活力。”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队员们围绕畲族歌谣传承、传统技艺保护等议题建言献策。雷静蔚现场教学畲族语言,通过“滴水恩,涌泉报”等谚语,让师生直观感受畲语的文化内涵。
结合专业所学,实践队提出多项具体建议:对畲族传统民居开展安全评估与修缮,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提升居住适配性;参与文化家园建设成本预算编制及畲族建筑建模工作,助力降低建设成本;结合地形特点设计融入畲族元素的步行栈道与观景平台,既方便游客观景,又能充分展示畲族建筑文化。
图为全体队员与小沧乡政府干部座谈交流。向首城 供图
守护绿水青山 品味文化日常
座谈会后,实践队与乡政府工作人员前往山仔水库开展“护河爱河”志愿服务。队员们手持夹钳、垃圾袋,沿岸清理塑料瓶、包装袋等杂物。烈日下,队员杨辉弯腰捡拾着藏匿在草丛中的垃圾说:“畲乡的绿水青山需要每个人守护,能为生态保护贡献力量,我们倍感自豪。”
活动尾声,队员们受邀品尝畲族特色美食乌米饭。餐馆老板介绍:“乌米饭用乌稔叶汁染色而成,每年‘三月三’畲族人民都会制作这道美食,既应节气又寓意健康。”一碗泛着草木清香的乌米饭,让师生们真切体会到“文化藏在生活里”的深意——从生态守护到饮食传承,畲族文化的生命力正流淌在这些日常细节中。
图为实践队员与指导老师一起参与“护河爱河”活动。韩笑 供图
践行青春使命 赋能乡村振兴
此次实践中,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志愿服务等形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调研资料。队长石梓诺表示:“我们既要当好文化传承的记录者,更要做好乡村发展的建言者。”下一步,团队将结合建筑学、工程管理等专业优势,形成兼具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视角的实践报告,把调研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建议方案,为小沧畲族乡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从非遗技艺的现代传承到传统民居的创新保护,从生态保护的青春行动到日常生活的文化浸润,福州理工学院山哈筑匠实践队以专业之力架起文化与发展的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通讯员 石梓诺 韩笑 黄博雅)
图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合影。郑培文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