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2025年7月22日—7月28日,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粤来粤好队”赴博罗县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立足县域发展实际,紧扣“青年入乡、留乡、兴乡”的现实问题,通过系统走访相关单位部门、深入访谈各类青年群体,全面勾勒出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图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博罗服务队队长王朋合影 何姗芷摄
对话职能单位:从政策维度解码县域“青和力”
实践团走进博罗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在参观博罗县党建馆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感知当地的红色历史底蕴。随后,团队就人才引进与留住人才的问题与副站长杨文庆展开交流,实践团了解到,县域发展留住人才既要靠“政策红利”,更要靠“情感纽带”,从“政策+情怀”的双重维度来增加返乡创业青年的吸引力。
▲图为实践团参观博罗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与博罗县党建馆 何姗芷摄
实践团与博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晓敏及相关负责人交流座谈。李晓敏局长告诉实践团,县域发展需要更多的青年智慧,也期待实践团能够为博罗县在推进青年入县兴村方面的现实问题及行政效能提升方面建言献策。同时,团队与共青团博罗县委员会副书记钟东声对话,聚焦“学子归巢”品牌建设、青年短期实践组织等工作,实践团进一步明晰了县域对青年的“青和力”,正体现在政策的精准性、服务的便利性与发展的可能性之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博罗县人社局同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 应凤摄
▲图为实践团采访共青团博罗县委员会副书记钟东声合影 何姗芷摄
访谈县域青年:聆听入县兴村的青年故事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其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因群体特质而各具特色。实践团聚焦涉农创业者、新媒体从业者、新业态开拓者、组织型嵌入青年及短期返乡大学生等群体,通过深度访谈,捕捉不同青年在入县兴村中的实践故事与价值追求。
实践团对话博罗本土三农自媒体博主林航正,深入了解其返乡开展三农领域短视频创作原因、“社牛家明”IP蕴含期待、自媒体创业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访谈。林航正向实践团谈到,“把家乡的故事讲好,把家乡的农产品推出去,用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始终是他返乡兴村的初心。
▲图为实践团采访博罗本土三农自媒体博主林航正 何姗芷摄
在涉农创业者方面,实践团访谈“湖镇有礼”媒体运营负责人郑则尊,聚焦“湖镇有礼”平台在政府支持、农户合作、新媒体建设方面的情况,深入解码新涉农创业者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之路。在湖镇有礼农产品展销中心,湖镇镇副镇长李文冠为团队进一步介绍了“湖镇有礼”在直播助农方面的效益,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数字技术+乡土产品”的融合力量。
▲图为实践团采访“湖镇有礼”媒体运营负责人郑则尊 应凤摄
▲图为践团参观“湖镇有礼”直播现场 何姗芷摄
立足乡村丰富资源,实践团成员清晰地看到新业态从业者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书写着入县兴村的生动篇章。“坑蜢酿造”主理人巫桂清谈到,“传统酿造工艺依赖经验,但新业态需要标准化支撑。在乡村培育新业态,必须啃下技术研发的‘硬骨头’。”兰门田园康养生态旅游区任职的90后返乡青年侯永恒围绕年轻人从大城市返乡原因、民宿设计理念、社交感受等方面进行深入访谈,他指出,当乡村能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土壤,年轻人返乡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图为实践团采访“坑蜢酿造”主理人巫桂清 应凤摄
▲图为长宁镇兰门民宿露营基地风光图 何姗芷摄
▲图为实践团与长宁镇兰门民宿项目负责人侯永恒进行交流 何姗芷摄
调研最后,实践团同博罗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任黄睿国开展访谈,详解“双中心”如何链接政府、企业与农户,让团队成员看到了组织化力量对青年兴村的聚合效应。此外,与博罗县志愿者联合会负责人邹荣俊、共青团博罗县委员会实习生韩慧珊的交流,也让团队关注到短期实践青年的“流动性”与“情怀黏性”——他们虽停留时间短暂,却以志愿服务、基层实习等方式,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团走访军人创业孵化中心 应凤摄
青春赋能“百千万”,实践调研增“青”智。在本次实践调研活动中,“粤来粤好队”成员们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观察者,更是青年责任的践行者。此次“三下乡”实践,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无数青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激活资源的生动实践。接下来,实践团将积极凝练实践成果,以青年之力助乡村振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基层沃土。(撰稿:应凤 余幸芷 图片:何姗芷 应凤)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应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应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