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中国药科大学“漠药”团队奔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开展以“治沙筑绿·药润沙疆”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师生们通过实地劳动、专业调研,探索沙漠生态治理与民族医药资源的结合点。

探访科技治沙:荒漠变绿洲的智慧

实践首站,团队来到杭锦旗综合博物馆。在“人与沙”展区,草方格工具、滴灌带等实物展品和“绿色英雄墙”上的故事,生动呈现了库布其沙漠从“死亡之海”到绿洲的艰难历程。在亿利沙旱生灌木种质资源中心,科研人员介绍的“乔灌草1:8:1”治沙模式,以及针对枸杞、黄芪等耐旱药用植物的育种研究,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生态修复的力量。团队成员还与当地治沙专家进行了交流,了解一线治沙工作的艰辛与坚持。

▲图为实践队员和亿利沙旱生灌木种质资源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林合影。耿怡璇 供图

守护黄河生态:汗水浇灌绿色防线

黄河流经杭锦旗段是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在库布其沙漠北缘的黄河“几字弯”攻坚点,团队成员顶着烈日,蹲在滚烫的沙地上,仔细为杨树幼苗除草。随后,他们联合杭锦旗青年突击队,在黄河滩涂开展净滩行动,捡拾塑料瓶、废弃包装等垃圾。连续三天的护苗行动覆盖约3亩地、维护树苗1820株;四小时的净滩清理面积达一亩。亲身体验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守护母亲河、构筑绿色屏障的重要性。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维护树苗的场景。强柏达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黄河净滩行动的场景。陈辉 供图

寻访蒙药智慧:千年传承的疗愈力量

蒙医药调研是实践的另一核心。在杭锦旗蒙医综合医院,浓郁的药香中,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形态各异的蒙药材,聆听专家讲解其药用价值及“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的个体化调理理念,感受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团队成员还走访了吉日嘎朗图镇卫生院,了解到蒙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牧民健康,特别是在治疗风湿、肠胃疾病方面的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

▲图为实践队员和杭锦旗蒙医综合医院院长合影。夏润柳 供图

此次实践行程紧凑而充实。中国药科大学的师生们表示,通过亲身参与治沙护绿、深入调研蒙药,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更增强了服务生态健康与民族医药发展的责任感,未来将努力将所学应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展睿,万唯朵,邬佩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万唯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8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