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李文娟)“这个像小船的符号其实是甲骨文的‘月’字!”,近日,甘泉街道焦巷村党群服务中心暑托班的教室里,扬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子李文娟正通过多媒体课件,向暑托班学生生动讲解汉字起源。这场以“‘字’从遇见你——甲骨文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文化课堂,通过甲骨文讲解、象形字识别、互动猜谜、粘土制作等环节,沉浸式体验汉字文化魅力,用趣味互动让古老文字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种子。

“同学们知道我们现在写的汉字最古老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吗?”李文娟以提问开场,通过动画短片展示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文明。

▲图为课程引入环节,小朋友积极举手

活动以甲骨文基础知识讲解为起点,李文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月”“水”“火” 等典型象形字,引导学生观察文字形态与实物的关联。“大家看这个‘山’字,像不像三座连在一起的山峰?”她用提问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孩子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图为象形字识别环节,小朋友认真听讲,踊跃举手

在象形字识别环节,李文娟准备了甲骨文图片卡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文字的形状,它们都来自动物或自然现象。”她将卡片分发给学生,特别选取“牛”“羊”“鱼”“鸟”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字进行重点讲解。“大家看这个‘牛’字,”李文娟举起卡片,“上面的弯角是朝哪个方向的?”学生们齐声回答:“朝左边!”她随即展示“羊”字卡片:那这个“羊”字的角呢?"9岁的陈圣宇发现规律:“羊的角是向下弯的!”

通过实物图片与甲骨文的对比讲解,学生们逐渐领悟汉字演变的奥秘。当李文娟将“鱼”字甲骨文(像带鳍带尾的游鱼形态)与现代简体字并置展示时,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鱼’字是根据小鱼的样子画出来的!”学生们专注观察着卡片上的每一处细节,不时发出“原来这个字是这样来的”的感叹,课堂上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粘土制作环节中,李文娟为学生们分发彩色粘土,指导大家将平面的甲骨文转化为立体造型。“先把粘土搓成条,再按照甲骨文的形状拼接。”她一边示范“日字的制作方法,一边讲解文字结构。孩子们发挥想象,有的用黄色粘土制作“日”字,有的用棕色粘土捏制“木”字,在揉捏塑形中加深对文字形态的理解。

▲图为小朋友使用粘土制作甲骨文

“通过粘土制作甲骨文,能让孩子们从触觉和视觉多维度感受文字结构,这种体验比单纯看图片更深刻。”李文娟课后分享道,作为教育专业学生,这次暑托班实践让她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意义。她特意设计的分层教学环节,既让低年级学生通过绘画感知文字美,也让高年级学生了解甲骨文背后的历史故事,实现了“一课多能”的教学目标。暑托班负责人也对活动给予肯定:“这样的文化课程丰富了暑期托管内容,有助于孩子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与小朋友合影

本次甲骨文文化课堂是扬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子暑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基础文化讲解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为乡村暑托班学生提供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未来教院学子将持续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深化社区合作,助力乡村儿童文化启蒙教育。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文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文娟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9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